李杰

展览现场 2009 香港奥莎苏豪

介绍展览的文字指出这个展览是李杰艺术创作的“significant shift”(重要转捩点),提醒我们注意这个展览的作品在形式上与以前是截然不同的。这反倒令我想,贯穿他创作中的核心主题到底是什么?他手绘画布,要摆脱的正是“艺术”,在放弃对象之后得到的是时间去掉了的纯粹的消磨感,并把自己的意义交托给这种消磨。这一点在他那些反反复复抽烟、工作的录像作品中也显得很清楚,如果你曾在看他的录像作品时暗暗自问,“这跟我有什么关系?”,那就正中下怀了。总之,李杰说的是个人经验如何在时间的消磨中渗入到一般对象之中。

至于介绍展览的文字提到李杰现在开始关注什么社会焦虑、消费主义了,那其实是在帷幕外看戏。当然,李杰也有可能想说,商品也是经验的载体。但我宁愿说,在李杰的作品中,关于社会与消费的一切都敌不过被人的经验不断、不断地占据,作品必须通过反复单调的创作过程,或者要花比想象中更长的时间来体验,让经验注入艺术中,艺术才能呈现出纯粹的面貌。

至于要谈的这次展览,则必须先想想,展出的两组作品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第一组作品是四台电视,画面是凡士林、润肤乳等个人用品,以KTV字幕的方式反复列出这些物品的名称。有一位朋友提出这让她想到雷内·玛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这不是一只烟斗”(“Ceci n’est pas une pipe”)。这个想法颇有启发性,提出了这个作品有可能涉及到事物的指称和本质的思考,也符合展览题目中的“Calling your name”。而在一定程度上这组作品是在提供进入另一组作品的门径。另一组作品直情是一间KTV房,投影的是一些空泛的场面,就像那些冒牌KTV的录像。这些看似15mm影片,其实不是用胶片拍的,真正的制作过程颇为复杂︰首先用相机拍下一些低像素的照片,然后用电脑放映,再拍摄电脑的荧光幕而成。话说回头,这些录像是很能达到旧情歌的境界,甚至令这些歌曲更感伤,更怅然若失,更沉溺于失落之中。但这浓重的感觉是否也在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几十年前的情歌故事为什么使我们感伤?

可能是空泛性。不止是亲手一点点儿画出的布,甚至是每天看着它在微波炉里盘转的面包、还有各种偶然从车子里看到的风景、惺忪睡眼中的房间,也是说不止是对象(艺术品)也包括音乐、风景、环境,都是经验的喻体,而是说这种空泛性令我们最私密的感觉拥有公共的面相。

以上是尝试用逻辑解读展览中两组作品的关系,也尝试说明此展览的要旨。但这种解读只是众多方法之一,其实可能无关紧要,就像注视着这些关于经验和感觉的录像里面不断的失焦,其重点是永远飘散不定的。我刚才说的这种“空泛性”,反过来说就是“不是创新的、不是独特的”,对于李杰自己来说,大概也不过是装作在处理艺术的形式问题而已。他真正在诉说的又是另一回事,我们作为观众虽然不会知道、也不需要知道这些“真正的”细节,但却又很奇妙地在我们自己的故事里面找到共鸣,就像听一首旧情歌而深受感动,而如果找不到这种共鸣,再怎么分析也说不上是真正体会到这位艺术家的作品。     翁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