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心镜

高铭研 误读系列(1) 2009 书 28 x 17 x 15 cm

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到了第三届,展览从前两届的大杂烩转向到只关注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取名“心镜”的展览汇集了上海、北京、杭州等地27位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作品媒介涵盖录像、装置、照片、多媒体、绘画与雕塑,虽然作品水平良莠不齐,但呈现出一个可供研究的年轻艺术家生态图景。不过,此次展出的作品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很安全的作品,例如唐狄鑫其实想展出的是他跳下站台躺在铁轨上拍列车轧过来的录像,但它最终被换成了油画。也有些艺术家想做新作品,却被要求拿过去自己不太满意的老作品来展示,所以仅凭展出的作品,很难对于目前中国年轻艺术家状态产生一个真正判断和分析,必须结合这几年来他们所有的艺术实践活动来加以考察。

成长于全球化政治与网络时代的这一代人,并不需要使用政治美学叙事的手法做作品,资本与市场的作用暂时还没来得及在他们身上展开,这些都使他们由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回归到内部的自我省视,并对艺术语言本身进行研究,此种特性在这个展览的作品中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结合行为的媒介探索:王郁洋将一幅写实风景绘画解构,带有笔触的颜料被分散在展厅各处,成为一幅没有边际的抽象风景画;对物的改造是王思顺的兴趣所在,他的作品一般是通过干涉行为打破物的原有属性,然后使它发生物理性变化;胡向前把身体当成媒材,通过特定的行为或表演,重构了身体的叙事逻辑。二、对媒材本体的研究:周明将商业制作中经常使用的CG绘画语言置于动画制作中,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叙事文法;叶凌瀚通过局部模糊的手法,将旧电影中人物形象虚化处理,时间的距离感被拉长和推向极致;高铭研将买到的外文书根据书名做成相关内容的纸雕,结合书的意向,这些场景与模型更像是一首首立体的小诗。三、具有针对性的个人命题:陆杨对于CULT文化与科学的热爱,使她的作品充斥了结合这两种元素的怪诞张力;胡筱潇对能体现社会性记忆的日常物件颇感兴趣,非真实性再现的装置作品加入了个人化的理解;赵要的作品关注重复行为中的枯燥意义与形式趣味,并将之记录成文献性材料进行展出。

就年轻艺术家创作作品本身而言,还存在一个难以忽视的新问题,即在中国艺术机制已经相对完善的环境下,如何做出既有别于他们上一辈那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样式,又能从观念到形式都能达到更新和推进的作品,也许这是最需努力的事情。        翁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