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表态

长眠 2010 录像、薄纸 5分钟

从2009年9月开始,“表态”辗转在上海、香港、北京三地,是蒋志展出作品时间跨度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系列个展。在系列展览中,蒋志用影像、装置、绘画等多种手段集中表达了当代社会中“主体的修辞学”、“身体与政治的关系”。三站展览中,几件影像作品如《娇羞的、太娇羞的》、《颤抖》、《0.7%的盐》贯穿始终,而《谢幕》、《对不起》则出现在香港、北京的展览;而2010年新做的雕塑《肱二头肌主义》与影像作品《长眠》也在最近的这次北京的展览上展出。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几部影像作品。影像是蒋志比较偏爱使用的媒介,原因大概在于其介入感更直接、造成的冲击力也更强烈。这些作品大多取材或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社会公共事件。比如展厅入口处的《长眠》,那张静静燃烧着的人脸携带有一种奇异的美感,然而若知晓其背后的故事源头,观看快感则被迅速扭曲。蒋志在此有效地利用、模仿了一个鲁迅的看客观念,那桩事件当时的现场旁观者、听到这则新闻的人以及现在面对被艺术化处理的作品、在展览现场悠闲迈步的观看者,这三重的观看统统指向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漠然。蒋志的目的正在于把玩这种心理,让观者意识到“看/旁观”这一行为本身之无情。这种对“看”的操纵,同样也出现在《0.7%的盐》中,但又多了几分对所谓“真实”的怀疑。蒋志似乎在套用某种现成的视觉逻辑来提醒我们注意所谓的“真实”是被建构出来的。

可见,蒋志对“社会”这个虚拟的权力集中体对自然人、个体性命的操控有着知性的敏感。他意识到意识形态对人操纵的最终效果是不露痕迹,并使被操纵者毫无知觉,表现为一种策展人鲍栋所提出的“修辞”,一种带修饰性并最终说服人的表达。这是蒋志如此偏爱利用媒体、公众人物、社会性事件的原因。对他来说,这些东西都构成修辞的表征。也因之,他勉力于借艺术“异化”之手段,使观看者自我醒觉。这一根本目的,几乎是他近期所有作品的初衷,也因之他的作品十分注重文学性的“装扮”。同样使用“陌生化”手段的《谢幕》出现在展厅深处,几乎所有人看到它时都能会心一笑。蒋志将“舞台”与“不愿下台的表演者”提纯,针对现实的语境,其作品的意指已经越出暗示的界定。而在七屏的影像作品《颤抖》中,社会景观中类似的境况被高度的象征化与符号化,使其不自然的本质如荧幕上的男女裸体一样裸露出来,而“剥离凸显”正是蒋志在这部作品使用的修辞。

在中文里,“表态”是一个强烈的动词。即便在展览前言中策展人一再强调,他们希望以名词的方式放入社会语境中来考察。然而,展览中的作品很难说不是蒋志本人的表态,其中强烈地蕴含着一种期待借此唤起公众表态的热情与希望。观众若可解读到这一层面,对蒋志来说,艺术的公共性效用才算得上是一次有效的实施。        刘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