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国当代艺术

庄辉和旦儿,《鸳鸯》,2008年,装置,230 × 30 厘米

我相信,策展人姜节泓已经对艺术家向京造成了某种困扰—以至于她的作品看起来失去了以往的连贯和大气,尽管在这个名为“关系”的展览,每个艺术家都享有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空间以保证艺术家之间的作品互不影响。与向京以往的个展相比,这次应邀而作的作品整体显得犹豫不决,展厅的一头是一架天文望远镜和万花筒,由于天文望远镜的倍数高,无法看清展厅的任何一个物体,中间摆放着以棉线围合的沙发以及一摞枕头雕塑,另外还有两组身体雕塑组合。艺术家以“观看”回应了策展人抛出的命题“关系”,但向京的作品似乎显露出她在独立观察者与被观看的对象之间选择角色的摇摆不定。策展人以策展介入艺术家创作的实验,虽没有动摇向京“作品成为可以独立存在并且自证的部分”的信仰,却是“成功”地干预了她这一次的创作—至少展览效果如此。

“关系”是一个主题先行的展览,策展人姜节泓在《给艺术家们的第一封信》中写道:“这个展览框架的初衷是源于对中文里对‘关系’一词的反思。‘关系’可以用来形容中国文化中的一支特殊力量,一种个人化的网络机制的影响力⋯⋯”接着策展人对“关系”的论述是,要求艺术家对此框架进行补充与视觉(作品)回应。事实上,对“关系”的讨论与物化后的展览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因为每一组作品都可以被“关系”解释。相对于主题的大而空泛,策展的概念是否介入了艺术实践,介入的程度如何,这也许是整个展览最值得讨论的部分。读艺术家与策展人的书信集很刺激,既有思想博弈、斗争、妥协也有各说各话。参展艺术家杨心广:“于是我也找到了一种‘关系’可以来言说了,我一直无法绕开您提出的这个主题,它经常像个魔咒一样赫然浮现⋯⋯”在多次信件来往中,他的方案被否定和不断讨论,但最终的作品仍然令人失望,名为《山林》的作品并没有以往以“山林”为题材创作的作品那么有感染力,显得过于概念化和简单。当然,也有对这种主题先行策展模式刀枪不入的艺术家,邱志杰是其中的典型,他几乎以教学的姿态与策展人书信交流,从搞社会关系到如何认识世界再到“关系”的说文解字,以邱氏风格一路展开,而参展作品则沿用了上海双年展的参展作品《邱注<上元灯彩图>》。

由于主题的悬置,作品或者只是被重新阐释,或者在反复的讨论中失去了最初的能量和鲜活,再说,这个被命名为“关系”的展览有着足够的灵活性,可大可小,伸缩自如,相信邀请任何一个中国艺术家参与都顺理成章。也许当代艺术家太多了,多一个少一个参展又有什么“关系”? 吴建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