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辉的画

《友谊饭店》(1-4),2011年,纸面丙烯,每幅25.5 × 20.5厘米

“我想,我的这些画,更像是一些信息,反映出这段时间我的生活。”刘晓辉在展览前言中写道。生活是刘晓辉近期作品的母题,对生活的平淡铺陈,不经意的讲述,是刘晓辉的画中显见的语言风格。在《父母的日常生活》中,刘晓辉对自己生活细节进行的写生与描述;“女人体”系列又侧面提示出刘晓辉作为中央美院壁画系教师的身份,画面中的灰色调以及对坦培拉材料的使用,或许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家多年学院经历在作品中的体现。

但“生活”在刘晓辉的作品中的演绎,却不仅止于忠实地记录。在展览的现场及同步出版的画册中,以“模特的一天”为主题的作品共有三组。这一系列是艺术家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并交代出不同程度的联想成分。作品包含的信息都来自于艺术家司空见惯的场景、静物和人物,然而叙事上并没有选取自模特的主观视角,也并非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叙事的“上帝视角”,而是由艺术家自己预设的主观角度。每个情节都是被刻意呈现出来的,彼此之间的断裂又是人为省略的,每一张作品都可以独立存在,刘晓辉作为一个“画面操纵者”从绘画的角度将画面组合编排出合理的情节。

《友谊饭店》被放置在展厅醒目的位置中,水曲木画框中的十张小画讲述了一男一女在宾馆中发生的故事。画中饭店的环境来自于刘晓辉一次在兰州的旅行记忆。充满怀旧感的家具陈设似乎给予“故事”的发生一个恰当的场景,情节多半又是艺术家臆造出来的,这也是刘晓辉画中惯常使用的叙事手段。在刘晓辉的绘画中虽然一直试图寻找着一种恰切的叙述方式,看似有连贯性的“连环画”并没有采用文学叙事的表达,同时有别于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观众无法透过画面得知两人的关系,也并不清楚他们争吵的原因,画面中老实交代的只剩下故事发生发展的状态与细枝末节。刘晓辉在他绘画的叙事中简化了戏剧性的冲突,也没有像古典绘画中的叙事那样展现为文学化的情节,而是将叙事的主体抽离出来,画面只留有干净单纯的人物状态,并使每一个定格产生动态联系,让观者通过想象自由连接。

同样的方法也出现在“重庆长江索道”系列中,只是这次的表达更加抽象。作品中的前几张大部分都是空场景,缺省了人物或人物只偶然现身一隅,刻意酝酿出悬疑小说式的气氛。而接下来的几张又专注于对狗的描述,情节发展到最后,画面中赫然一尊狗的雕塑,不少观众会立刻与“忠犬八公”的故事联系起来。显然在面对画面中的日常叙事,观众会不自主地将个人知识结构带入对画面的解读,而这种诗意的共鸣正是两者经验相遇时产生的化学反应。 赵梦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