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双年展2013:如果世界已改变

安谷·普莱米亚布都《杂货店》2010-2013年装置,木质店铺、商品、视频、表演,尺寸可变
安谷·普莱米亚布都《杂货店》2010-2013年装置,木质店铺、商品、视频、表演,尺寸可变

作为东南亚的经济重镇,新加坡在东南亚的文化企图一直以来都很明显。已经是第四届的新加坡双年展,今年推出以研究和展示东南亚艺术为主的策展理念。主题“如果世界已改变”试图以假设的方式来描述东南亚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如何面对21世纪所发生的内部和外部世界的变化,这个颇为时髦和新鲜的主题,连同画册中的主题陈述,含糊不清。“东南亚”是一个宽泛的描述,更多时候都被视作一个含混的、多元的文化概念而非地理空间来讨论。双年展要处理的是,作品在何种特定的历史背景或文化语境中被讨论和理解,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与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是否如想象中成立。

本次展览被人谈论最多的是,展览的作品挑选由来自东南亚不同地区的27位策划人共同完成,而不像往年的双年展那样,艺术家的展示机会只掌握在少数的一两个策划人手里。众多策划人的参与,作品不按地域分布而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不同的展区,基本上抹去了双年展国家馆的概念。这样的展览方案虽然突显每件作品的独立性,缺乏的是作品之间的对话机会,作为关键词的“东南亚”成为一种貌合神离的想象和修辞方式出现在任何一件作品身上。

探讨该地域中司空见惯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作品举目皆是,在SAM的二楼,菲律宾艺术家尼基·卢纳的装置作品《死亡季节》(2013)将近1000颗用糖做成的“钻石”,以奢侈品的陈列方式在三面墙上的玻璃橱柜里,直指菲律宾制糖业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庄园主以此获得的利润。马来西亚艺术家Adrian Ho的绘画作品《生命的水果》以诗意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了婆罗洲的森林—它们被为了开发棕榈油的公司无情砍伐。柬埔寨艺术家克万·桑南的五频录像《无题》记录了艺术家金边的几个公共湖泊的行为作品,他先把头潜下水中,然后再用一桶沙子泼到头上的过程,批评政府允许填湖将土地私自出售的政策。SAM首层大厅放置着越南艺术家陈俊的三件雕塑作品《食指》(2013),这些不同材料做成的“食指”代表着越南战争的牺牲品,为了躲避服兵役的人将自己食指砍掉,这样他们无法扣扳机。

在艺术如何介入社会的议题上,印尼艺术家作品相当出色,70后艺术家组合艾瓦·安美特和蒂塔·萨利娜的影像作品《城市游戏》(2013)记录了他们如何以艺术的方式游戏于雅加达、伦敦、新加坡街头,项目始于2010年雅加达,例如翘起一块马路的地砖,把一个捏下去会发声的玩偶藏在下面,观察行人路过的反应;踩着停在斑马线上的摩托车后座过马路,在现代城市、通话和游戏之间完成了作品。印尼建筑师艾克·普拉武图在新加坡历史博物馆前面用竹子建造了三座连接起来的火山,身处其中观众除了可以感受太阳从火山口穿过,并在草坪上划下的痕迹之外,竹子和稻草这两种东南亚传统的建造材料为喧闹的城市提供了安静的思考语境。

新加坡艺术家的作品总是很好辨认,他们身上全球化的气质更加明显,体现为艺术语言的国际化和观念使用的熟练程度—也许是我们对所谓当代艺术有了某些结构化的认知。新加坡双年展并不缺乏国际视野和野心,并且资金充裕,只是在梳理“东南亚”艺术的时候缺乏从散乱的现状抽离的能力,为了平衡各方关系,最终使展览像一个高质量的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