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通信:王兵与杰米·罗塞尔斯

《父与子》, 2014年 数码放印,6×9底片
《父与子》, 2014年
数码放印,6×9底片

“电影人通信”是蓬皮杜中心自2013年推出的电影展览活动系列,每次从不同视点探讨一位杰出电影人的创作,并且会邀请另一位电影导演的作品与之对话。王兵的个展就是在这个框架下举办的,他的展览搭档是与之有着十年友情的西班牙导演杰米·罗塞尔斯。此次展览放映两位艺术家的全部作品。他们的交流点在于对“现代性”的某种揭露—王兵见证了当代中国经济繁荣背后的千百万人精神和物质的极度贫乏;而罗塞尔斯善于挖掘西班牙人日常生活中深海冰山般的情感和为物质异化产生的空虚。

两位艺术家的关注点类似、年龄相仿、又都是摄影出身,但电影风格迥异。罗塞尔斯喜欢用纪录片的形式讲故事,特别重视取景框架,例如长片《孤独》(La Soledad,2007)中经常出现两个平行画面,并借用门窗产生画中画的效果。这些“中性”镜头显露出作者对形式主义的偏爱。相反,王兵自称完全不重视形式与边界。他的艺术观虽然受西方理论熏陶,但更接近中国传统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即图像的作用在于帮助人深入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因此从9小时的《铁西区》(2003)开始,王兵每每无所顾忌地长时间跟踪一个场面、一个动作,直到观者为之“催眠”而恍 然有所感悟。两位电影人的对话体现出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差异:罗塞尔斯注重用形式语言描绘情节,作品中弥漫着一层淡淡的死亡气氛;王兵的手笔则富于书法的流畅性,在看似有意无意之间传达着某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展览的实体部分位于地下一层,三个开放式投影间对应着大厅中央的两排展墙。在这里,王兵的几部电影与他的摄影系列构成互动。短片《痕迹》来自艺术家2005年为筹备《夹边沟》(2010)在戈壁取景的素材:运动中的镜头里是一片强光下的沙漠,它在探寻令多少人死于非命的劳改营地的遗迹。观众可以听到摄像者的脚步和喘息;有时画面忽然停下来,在几秒钟的静寂之后,响起照相机快门的声音,镜头前随之一瞬闪光。投影设置对面则展出了七八年后王兵重返故地拍摄的一系列黑白照:当年捕捉到的痕迹已经不复存在。另外两组照片:《无名氏》和《父与子》,也分别与同名的纪录片相呼应。所有摄影系列都包括不规则的尺寸,它们在展墙上错落的横向布置制造出连环叙事的效果。

王兵的电影与他近年重拾的摄影,无论从题材还是从捕捉图像的方式来说都具有某种一致性。赤贫者、边缘人和掩盖于历史中的弱势群体:艺术家为这些无话语权的对象道出心声。但他的图像并非政治性、社会学或悲天悯人的。它们没有宣传与煽情,而力图超越意识形态。如果摒弃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王兵的人物似乎更接近生命的本原——至少这种生命力通过艺术家的图像成为有意识的形态。正如在题为《王兵,不可或缺的艺术家》的致辞中,蓬皮杜中心总裁阿兰·塞邦所言:“他不满足于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他创作了一个自身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