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罗: 杨茂源

《正面》,2014年,彩色墨水,75.5×56厘米每张,共9张 图片由展台中国提供
《正面》,2014年,彩色墨水,75.5×56厘米每张,共9张
图片由站台中国提供

 

 

 

 

 

 

 

 

 

 

 

 

 

 

 

 

 

 

 

 

 

网络独家

对于杨茂源这种一贯“强形式”的艺术家来说,他最新的个展“曼陀罗”可谓是一个交待其形式成因与工作后台的项目,既解释了他艺术作品中核心形式-形象因素(如圆形、黄色与蓝色,以及骆驼)的资源来历,也用这些基本形式元素与工作素材做了一次综合演绎。

“蛮不讲理的圆”依然是这次展览的核心,延续着他之前作品的手法,展厅中最显眼的一件作品是有着巨大球体躯干的骆驼。他之前作品,比如那些鼓涨的球形羊和磨秃的古典雕像,其中的“圆”既构成一种荒蛮原欲力量的暗示,也是一种物理上的破坏力量的结果——不管是通过充气还是经由打磨。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个展览中的圆作为“曼陀罗”,则多了一层文化史的含义,它被提升成为了一种宗教符号及精神样式,最终把物性、本能与文化统一在“圆”这个精神原型(archetype)中。因此,“圆”开始成了纹样,骆驼躯体的皮毛球面上多了很多道纹样,圆形的图腾纹样也遍布于展厅里的不同作品中,它们有些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则是杨茂源的虚构,但它们在形式因素与精神状态上几乎把所有的作品统一了起来。

《曼陀罗(蓝色)》,2014年,纸本水墨,56×38厘米,30张 图片由展台中国提供
《曼陀罗(蓝色)》,2014年,纸本水墨,56×38厘米,30张
图片由展台中国提供

除了圆形,原色亦是杨茂源偏执的所在,如之前皮毛作品中经常使用的近乎异端的纯色。饱和度很高的蓝色和黄色经常出现在他的绘画中,这个展览里纸本绘画上的雕像与圆纹样的组合也是蓝黄两色的搭配,这带来了一种印象主义似的明亮色调,近乎于一种对热烈阳光的视觉本能反应。杨茂源始终在强调本能与直觉,而又始终保持着对西北地区的人文地理的特殊激情,实际上,他对黄色与蓝色的偏执就是源于对西域染料原色给他的刺激。

这些纸上作品的直率风格当然也与杨茂源对本能与直觉的尊重有关,但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原因乃是他版画系出身,讲求用色用笔用形皆果断概括。他亦喜欢色彩媒介的非调和的本色,展览中的“骆驼图稿”就直接非调和地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蓝墨水。

作为一个强调工作后台的展览,《工作室1号》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一件作品,这件草稿风格的、呈现出可拼接性,即不断延展状态的绘画群组,既是对他自己工作室的描绘,也是对自己视觉资源库的“陈列”。从左至右隐约勾连出了一幅中东-中亚-西域的文化地图,巴比伦塔、地毯纹样、健陀罗艺术、古希腊雕塑、骆驼、沙漠、新疆,形成了一系列散漫的文化索引。

看起来,杨茂源的“曼陀罗”似乎是一个蛮流行的图像人类学趣味的展览,但如果考虑到艺术家本人从1990年代初期就多次深入西北腹地考察游历,并以此开始他的艺术生涯,那么他表现出来的对文化史的激情,则并不属于那种最近常见的对知识游戏的兴趣。只是在那段轻视甚至敌视知识与智识的艺术话语氛围下,他的工作后台系统向来找不到展示的“合法性”,于是更多的只是表现出了他“强形式”的一面。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次早已应允但却迟到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