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观察学入门》

《路上观察学》,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编),行人文化实验室,2014年,352页,中文(繁体)
《路上观察学入门》,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编),行人文化实验室,2014年,352页,中文(繁体)

“路上观察学”是此刻相当重要的都市趋势学。但是,究竟要在路上观察什么呢?路上又有什么值得观察的呢?

这个概念可以溯源自1923年的日本关东大地震,受创后的东京残破不堪,艺术家今和次郎开始在城市进行两件工作:一是与美术学校的伙伴组成“克难屋装饰社”,利用现有可用的材料,为需要的市民进行克难式的装修;此外,“观察人们怎样在烧毁的断垣残壁中重新打理生活……从形形色色的木板招牌,到流落街头灾民们身上穿的衣服,只要看到,就以速写的方式留下记录。”于此,奠立了今日所谓“考现学”的雏形。藤森照信和好友南伸坊、松田哲夫、林丈二等在1986年创立“路上观察学会”,他们与家庭主妇、粉领族、社区居民一起在东京的大街小巷观察记录,以居民的生活现况与居住环境作为观察对象,路上行人的穿着、路旁废弃物、铁皮屋、人孔盖、民宅前的植物等,皆可以成为研究题材,藉由“素人”的眼光来观察“城市”,从“日常对象”梳理出城市与建筑的社会脉络。

藤森照信等人以此为本,在同年出版了《路上观察学入门》,强调以对象与现实的存在,作为思考的出发点,批判偏向商业利益并回避现实的战后建筑路线,提出对历史、传统和素人的重视。其中,也挑战现代城市惯常以权力者(譬如政治者或资本家)角度思考的偏颇——因为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模式,容易忽略居住者才是城市主体的观念。

在《路上观察学入门》中,强调知识学习与路上观察二者密不可分,也提到人类学与博物馆学等如何通过亲自上路的采集与观察,以及对之的归纳整理,获取各种丰硕成果,此应当是现代城市亦可效法之处;同时,亦提醒譬如科技类学科如果对分工过度强调,反而会导致自身的“目光呆滞”,即使观察得到结果,也可能因太过片段化而使观察到的结果分崩离析。

藤森照信汲汲营营地辩证着,观察目光究竟应该落在“空间”还是“对象”上,二者有什么的差别。他这样写道:

“如果对对象本身感兴趣,就会对渐次入眼的个别趣味点留下印象,而对连贯整体的秩序视若无睹。我们或许可以将对物体特有的敏锐度称之为‘对象感觉’。从这个角度来看,近代以前讲究整体秩序,习惯从大局着眼,总是将个别的物体埋没在整体中,既不有趣也不够刺激。只有在脱离整体秩序时,物体才会展现出个别的特色。只有逸出“空间”(也就是整体秩序的别名),物体似乎才能真正成为所谓的‘对象’。”

关于城市的秩序,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隐藏的秩序》(1989年)里,提出文化与社会角度的差异思考:“东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杂乱,整座城市给人的感觉是不统一,以及建筑物的不协调……但是,毋庸置疑,东京在功能上成功成为一座有效率、勤劳、有秩序的都市……这种特质是一种生存竞争的能力、适应的能力,以及某种暧昧吊诡的特质—渺小与巨大的共存、隐藏与外露的共生等等,这些是在西方秩序中找不到的东西。”

芦原提出了东京(也是东亚都市)以现实需求为其秩序准则,而非西方强调的外在视觉控制,与《路上观察学入门》的观点遥相呼应。

藤森照信认为道路上的世界,是由“事件”与“对象”构成,并且“连神也藏在路上”,既是对此刻城市与建筑自我迷恋状态的认真打脸,也是发人深思的恳切呼唤。

是的,路上真的有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