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顶公司(徐震):运动场

展览现场,2 013年 长征空间,北京
展览现场,2 013年
长征空间,北京

写给未能亲临现场的读者:

这张照片里的透视看起来怪怪的。

遮住炉盘、泥塑和火焰—如此,看到的是身中数刀的男子站在“山”间,仿佛一个巨人。远眺其身后的“山顶”,一株人参高耸入云,颇具奇幻色彩;如果遮住人像和人参—熊熊烈火像在“小草堆”里燃烧(但周围的“草堆”看起来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旁边摆放着大到离奇的泥塑和燃气炉盘,其材质肌理清晰得超出常态。

偏偏这些图像同时出现在一个真实空间里,草和道路在视觉上显得尤为尴尬。

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是长期以来人们描绘物体所依赖的方法;在摄影出现,尤其是平面视觉软件被广泛应用之后,人们更多地通过平面图像去认识物体,看习惯了电脑屏幕里被随意放大缩小的图像。将这种视觉感受还原到真实空间里,再拍下来……就是我们正看着的这张照片。

这个观看的场景同样是真实的、普遍存在的。

真正意义上的景观很少在物理空间中诞生,往往存在于各种媒介的传播中。

写给亲临展览现场的读者:

试着回想:高高低低的草坡间铺着一条条粗细不一的白石子路;展厅里立着大大小小许多纸板,有的印着巨大的观音,有的印着人参;泥土味在展厅里久散不去,呛人—让人有一点不知所云。

带着这些记忆再来看这张照片,是怎样的感觉?

多数时候,我们对作品的感受,是在真实场景和媒介图像两种情境的共构下形成的。因此,除了展厅,在媒体上传播的“现场”视觉,更是艺术家的战场。如果说在现场,观众尚有选择观看的权利,透过拍摄图片的传播,原本获得的感知经验就彻底被美学原则给重新分配了。

按照这个逻辑,在展厅里放一个真的现成物似乎没有太大必要,图片能达到很多实物无法达到的视觉效果:放大数倍后更利于占领空间;可达到肉眼所不能达到的清晰度;想要在展厅里放火,用照片代替……

这一创作思路源自没顶公司2010年的展览“不要把信仰挂在墙上”,该系列被命名为“真相”,现已升级为4.0版本:即抠出照片中的图像,与多种场景相互组合。这使得艺术家对图像形式和内容的运用更加自由。

相应地,展览中的白色小径则是关于游行的作品系列的2 .0版本:这次,艺术家不仅仅将不同政治目的的游行路线组合在一起,还对应这些路线,布置出了带有中产阶级趣味的花园小径,无疑讽刺了过分热衷政治运动形式的心理。

将两类创作放在一个展览里,是艺术家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的体现:同时从多个创作方向推进,既展出相对成熟的,也呈现刚刚起步的。在相互比较和协调中,逐渐认清及提高对作品的要求。与依靠对经典价值的想象来维持创作状态的方法相比,在这样的展出策略下,每一次调整或许不引人注目,但却很具体,在长期积累中产生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