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Vanilla。为本期专题文章《重音三部曲:如露亦如电》特别创作。
+

新村所赖以存在的外部环境变了,新村的居住主体不再是工人,继而被更复杂的人群所取代,新村曾经代表的那个理想的生活世界也随之消散。只有在向城市新居民们介绍新村的由来时,人们才会想起那颗来自遥远时空的乌托邦的种子。

阅读更多

在史莱姆中,我们看到的是流动的、即将超出我们控制的卑贱和怪诞。就像地球人和《索拉里斯星》中那片海洋的结局一样,在对未知的现实无数次尝试靠近的过程中,人类无力地将自己投射于从未知现实中浮现的史莱姆。

阅读更多

从根本上来说,李燎借由《大风车》和《马路石墩》,用推迟和转移的方式,将外卖骑手极度疲惫时产生的幻觉纳入到“公共性和属于公共决定”的领域之中,这本身是一种独属于艺术的秘密诗学,却同时也是艺术家“学做工”系列中最具政治性的部分。

阅读更多

或许现在正是陆平原打通实在造型与无形消息之间界限的时刻——人与物与故事与梦境与记忆,都是不断变形的容器,可以解救和收容彼此,让他们从艺术系统、社会现实暂时走远,与激烈复杂的政治现场拉开距离。

阅读更多

在一个摩擦力被认可和允许的现实中,我们得以带着缜密的思考前行——不像那飞掠屏幕的鼠标箭头,而像是一位留心的旅者那从容而坚定的步伐。真正进步的希望,就寄存于这种与数字物体更加丰富的、参与性更高的互动之中。

阅读更多

当政治和地方在全球体系的运行中重新确立自身,“平滑美学”将会变成什么?长期与世界其他地区分离的中国的互联网和技术生态,已成为未来数字文化的一份指南。

阅读更多

以“在当下历史性地思考”为题,第15届沙迦双年展汇聚来自全球不同文化语境的150余位艺术家的创作,力图将此节点标记为一个起点,由此回顾、校准、再定位自身与海湾地区文化脉络、全球南方及“后殖民星群”的联结,并从跨越国族的“临界叙事”进入,重启后疫情时代有关迁徙、流散、移民等话题的对话与再思考。

阅读更多

疫情阔别两年后,本届DnA SHENZHEN于9月14日至17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办,带来海内外逾30个展商及特别项目:除了专精于艺术或设计的画廊外,更有数个设计工作室与品牌,以及一些慈善性或推崇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项目。

阅读更多

“知识的空洞很快变成了存在的虚无”,全息的头像继续说道。“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一直怀疑我们不是真的。也许我们是被更高的存在模拟出来的,或许我们只是某个人不再在意的幻想,一个被抛弃的梦境,或许我们在一个关于未来的虚构故事里……”

阅读更多

郭盈光在外部世界的嘈错声响中练习分辨自身的核心旋律,她曾一度担忧和疑虑的“脆弱”的、“摇摆”的、“女性”的一切,都让她在持续的反对中成为了一个……女性。此处的“女性”,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价值和希望而坚守的一种灵活之物,是她与外部结构进行了双向批判性接纳与嵌合的结果,亦是她在所有共舞中都散发出的那一束“有难度的光彩”。

阅读更多

与英美非常相似,中国关于社区的讨论也是围绕地方治理和社会福利,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衰落 (Bray, 2006);而社区的定义还是建立在地理的基础上,跟文化或身份无关。虽然有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实际上并没有发挥重要的基层治理作用。直到近几年,尤其是在疫情之后,生活在城市的每位居民都知道自己所归属的“社区”。但时至今日,“社区”在中国是什么呢?

阅读更多

当去殖民性指向每个人内心中的例外主义特权时,曾经带来稳定、繁荣和多元的(二)战后秩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等各个层面也就面临着彻底的瓦解,进而走向一种同时具备极强的破坏性和建设性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艺术”。

阅读更多

艺术行业中,延期、调整、重头再来成为常态,所有人都切身感受着西西弗之苦。但对众多女性而言,这种苦楚或许并不是全新的经验——想想那些由她们主要承担的,周而复始的家务与照护工作吧——不成正比的付出与收获之于女性并不陌生。从月经周期到孕育生产,女性与“不可控的身体”长期共存,生活往往“被打断,然后重头开始”。

阅读更多

如果从纯粹观看的角度出发,Owen 的画作中有太多的“洞”。或也可以说,一切线条和色彩都是这些洞的附庸——围绕着洞,艺术家生产欲望,消化欲望,偶尔通过笔触和色彩的调度展现都会气质或旷野之息。但无论描绘的对象如何,这些绘画绝非开朗和明快的:洞始终是无法填充的空虚,是一种时间的临期形态,也是张望着世界上同样寂寞事物的双眼和一张无声叫喊的嘴巴。

阅读更多

即便不踏入“机构”和“替代”的非此即彼,这些论坛里的实践仍然有其自称——公司、空间、画廊、杂志、工作室、平台、社区、团体、组织、俱乐部,或在其自身语境里的“机构”……对这些事物来说,美术馆或者纯净的“机构”在它们的视野里吗,是它们的对立面吗?如果不事先施加一个“替代”,这些实践会如何认识和描述自身?是否还会存在一个共同的称谓,即“我们”? 

阅读更多

近期在上海开幕的两个艺术展览:上海没顶画廊举办的艺术家汪建伟个展“行于泥浆”和Prada荣宅呈现的艺术家迈克尔·王的展览“太湖”,都将关注点聚焦在地球的历史。两位艺术家通过各自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方法,将他们的哲学思考和科学研究以绘画、雕塑和装置等不同媒介的艺术作品展出,邀请观众参与他们对人世纪中地球命运的忧虑,以及面对濒临种种危机的地球生态,艺术能否发挥功用的思考。

阅读更多

在各自的长时段创作实践中,王拓和瓦吉科·恰齐亚尼均对将目光投注于某段历史的声言者在微观尺度上的创伤经验。在其作品表达中,这些经过重构的生命经验协同艺术家对隐于其后的结构性问题和悬沉历史的关切,常常在充满暴力、悼缅和超现实化的日常情境中浮现出来。

阅读更多

也许郑明河的艺术世界就像外滩美术馆五楼展厅里的布展结构一般,是一个被充满诗意的理论话语所包围的艺术世界。那些打印在透明塑料膜上的话语如同一堵坚固而隐形的城池,将她的艺术与生活、与身体经验隔离开来,而她投注在那些话语上的诗意却让她产生了一种生活的幻觉。

阅读更多
观看更多

当前期刊

LEAP 2023 秋冬刊《乌托邦巡航》

期刊

  • LEAP 2023 秋冬刊《乌托邦巡航》

  • LEAP 2023 春夏刊《平滑表面》

  • LEAP 2022 秋冬刊《千机变》

  • LEAP 2022 春夏刊 《抵抗力食谱》

  • LEAP 2021 秋冬刊 《心手相连》

  • LEAP 2021 春夏刊《幽灵派对》

  • LEAP 2020 秋冬刊《气泡世界》

  • LEAP 2020 春夏刊《在希望的田野上》

  • LEAP 2019 秋冬刊《新艺术的冲击》

  • LEAP 2019 艺术界的春秋:二〇一〇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

  • 《艺术界》2018年春夏刊

  • LEAP 2017年秋冬刊

  • 2017年2月号

  • 2016年12月号

  • 2016年10月号

  • 2016年8月号

  • 2016年6月号

  • 2016年4月号

  • 2016年2月号

  • 2015年12月号

  • 2015年10月号

  • 2015年8月号

  • 2015年6月号

  • 2015年4月号

  • 2015年2月号

  • 2014年12月号

  • 2014年10月号

  • 2014年8月号

  • 2014年6月号

  • 2014年4月号

  • 2014年2月号

  • 2013年12月号

  • 2013年10月号

  • 2013年8月号

  • 2013年6月号

  • 2013年4月号

  • 2013年2月号

  • 2012年12月号

  • 2012年10月号

  • 2012年8月号

  • 2012年6月号

  • 2012年4月号

  • 2012年2月号

  • 2011年12月号

  • 2011年10月号

  • 2011年8月号

  • 2011年6月号

  • 2011年4月号

  • 2011年2月号

  • 2010年12月号

  • 2010年10月号

  • 2010年8月号

  • 2010年6月号

  • 2010年4月号

  • 2010年2月号

CLOSE

    微信公众号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