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Vanilla。为本期专题文章《重音三部曲:如露亦如电》特别创作。
+

2015年8月号

今夏,似乎又迎来了一波表演艺术的高潮,而令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剧场的社会空间属性,以及艺术家是如何利用该空间以适己需的。今天的策展也越来越类似于舞蹈的编排,还有与更大社会空间的互动。同时剧场的表演形式也更加倾向于行为艺术。艺术家的表演则不断在规模与场所上创造新的意义。本期《艺术界》把聚光灯投向那些已见或未见的表演,让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视觉艺术家如何把剧场或舞台作为空间媒介,来开展他们的创作实践。

 

本期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形式上的细微调整:读者们会看到更多视觉和概念上与艺术家合作的内容,更多文化批评,对于具体艺术实践的持续关注,以及来自全世界更广泛区域的短篇评论。

 

在本期封面专题“秀”中,我们的资深编辑宋轶对艺术家汪建伟、杨福东和曹斐实践中的剧场空间进行了深度透析。薇薇安·齐赫尔梳理了观念艺术中的行为表演形式和语言。台湾小剧场工作者王墨林带来《现代与反现代的身体性》,审视亚洲现代剧场实践中个人主义的表现以及缺失。戏剧学者许仁豪撰文纪录了当代中国表演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纽约作者赵逸轩则聚焦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艺术家行为表演。

 

本期上版介绍了梁志和与安妮卡·伊两位艺术家,为读者带来他们的近年作品。梁志和这一代人亲身经历了香港剧变,生存在本土与国际文化的夹缝中,有着复杂的国别身份。作为艺术家,他依附于历史,历史也以微妙而深刻的方式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安妮卡·伊的作品捕捉到了借由文字信息、空间、食物和液体传递的情感中各个阶段的信号、证据以及残存物,并最终将这些感性、虚幻且难以捕捉的心情以法医式的调查呈现出来。此外,还有艺术家刘茵基于新闻及广告素材的绘画作品,以及新媒体创作者陆明龙的获奖项目“不真实的财产”。“展览制作”栏目则为您揭秘艺术家郭鸿蔚策划的“当被光穿过”展览内外看点。

 

本期下版借威廉·肯特里奇回顾展之机,特别邀请了约翰·拉克曼、周沫、孙逊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者来探讨肯特里奇,与他一同思考。此外,我们的三位作者也对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的诸多不同展览写下了自己的见解。我们的短评扩展到了29篇,包括“乌托邦之后”、“陈箴:不用去纽约巴黎,生活同样国际化”、“伟大的一瞬”等展览,采用匿名评论的方式引领读者体验全球范围内的艺术之旅。





P030 里程 凯鲁丁·霍利
采访/毕昕

P034 展览制作 “当被光穿过”与艺术家创作连接的策展实践
由艺术家郭鸿蔚策划的“当被光穿过”,是他为自己创立的非营利空间分泌场策划的第五场展览。这一场从个人创作经验中连带出的展览,体现了艺术家实践发展至今自然演化出的混杂状态。
文/宋轶

P040 机构透视学 再造公众性:台北当代艺术中心的今日与昨日
台北当代艺术中心新址正是在台北城市发展的起点——大稻埕。作为一处公共空间,它的属性与两街之隔的砖造长老教会(1885年重建的枋隙礼拜堂)形成强烈对比。
文/郑文琦

P044 书架 《策展研究期刊》特辑:《中国当代展览文化》
文/于渺
P046 特别报道 图像,历史,诗歌: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北京讲座记录
文/潘赫
P050 巴塞尔偶遇:LEAP专业委员会、特约编辑年度欧洲见面会

P054 刘茵:消解
最近几年间,刘茵和我们中的大多数一样,发现自己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浏览新闻与广告图像。这些视觉信息充斥我们生活已久,但从未像此刻这般,借助智能手机侵入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新闻图像作为直接反映当下社会图景的重要手段,几乎成为了视觉批判与研究的原始数据库。于是本能地,刘茵在2012年左右开始在绘画中使用并改写这些现成图像。
文/刘溪

P060 陆明龙:不真实的财产
新媒体创作者陆明龙的系列项目“额外升级”是一系列浸入式场地特定的录像游戏。由不同章节构成,项目“像一部小说般展开”,每一个章节都基于对真实建筑(展览所在的建筑)进行的3D渲染,但是这个章节会发生什么,是何种情境的叙事和独白,则根据每个建筑的性质以及展览语境而各有不同。
文/张涵露

P066 DIY企业化:PC Music演绎专业性
在两年的时间里,伦敦音乐厂牌PC Music从区区一个Soundcloud音乐人页面蹿升为被小众追捧的舞曲音乐团队,继而成为当下的流行文化事件。这一被松散
定义的厂牌旗下的艺人正泰然自若地处在跨界成功的边缘。
文/西蒙·弗兰克

P072 跃界

P076 梁志和:应物象形
对世界上许多地区的艺术家来说,20世纪90年代不过是冷战结束后的一个历史阶段——或是历史终结的延长。梁志和便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中成长,并在英国统治的最后年月中成为了一名当代艺术家。他这一代人亲身经历了香港剧变,生存在本土与国际文化的夹缝中,有着复杂的国别身份。作为艺术家的梁志和依附于历史,历史也以微妙而深刻的方式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文/凯伦·史密斯

P084 安妮卡·伊:刮过的海虱和紧张的桃子
2013年,出生于韩国,常驻纽约的艺术家安妮卡·伊以围绕爱情和悲伤的人类情感为启示,创作了分别名为“否认”、“分离”和“死亡”的三联展。安妮卡·伊的作品捕捉到了这些借由文字信息、空间、食物和液体传递的情感中各个阶段的信号、证据以及残存物,并最终将这些感性、虚幻且难以捕捉的心情以法医式的调查呈现出来。
文/知念露西 Lucy Chinen





封面专题 秀
展现身体的行动,连接起时间、日常生活、社会关系和意识批判,面对艺术家解放身体感受的创作欲望,戏剧导演推倒日常生活和舞台边界的努力,包括经由网络传播,四处充斥着的“观看-表演”及其讨论……需要被重新定义的“剧场”在由身体带动起的情境中不断浮现。

P098 未曾遭遇的剧场
剧场原本作为舞台表演的空间媒介,也慢慢成为了艺术家口头表达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其所指的意义也大大外延了。
文/宋轶

P108 书法的普遍性
8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中的书法实践,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政治)的象征存在;在书法界,无论现代书法(如邱振中),还是“学院派”书法(如陈振濂),抑或极具争议的“民间书法”(如沃兴华)和“流行书风”(如刘正成),更多是在尝试如何逸出既定的文人书写系统,开辟一种新的书写和视觉方式。
文/鲁明军

P114 未来
美式手语和音乐类似,都是高度空间化的语言。我一直相信手语中的大部分语法信息都是通过面部表情传递的。每当我示意“未来”这个概念时——手掌打开向面前划两个半圆——我总是在联想不同的情境甚至人格。我通过调整面部表情和手部动作来创造不同版本的未来,或者改变原本的语境:比如安静的未来、不安的未来等。
艺术家/克里斯汀·孙·金

P120 已见或未见的表演
当人们谈论艺术表演时,具体谈论的是什么?透过近来出现的一波又一波的研讨会、杂志选题以及学术展览,表演形成了近乎传奇的话题场域。它集合了一些拥有共通之处的艺术实践,这种归类不是因为其共同点,而是源于它们所不具备的特性。
文/薇薇安·齐赫尔

P128 现代与反现代的身体性
2010年出版的《台湾身体论》作为台湾小剧场工作者王墨林思想方法的阶段性总结,横跨剧场、舞蹈、政治经济学和医疗体系,透视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意象。他认为,如果在今天论及身体作为“实践主体性的场所”,需要讨论的话题仍然是现代性,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对现代性有着什么样的身体感受?诸多认识在消费意识的笼罩之下都亟待厘清。
文/王墨林

P136 李明: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生活总像是一阵旋风
2006年六月一日下午,李明拍摄了第一部《六月一日下午》。之后李明和杨俊岭、林科(均为双飞艺术中心成员)形成约定,每年的6月1日下午聚在一起,
即兴的拍摄一下午。2015年,这是他们一起度过的第十个儿童节。
文/郭娟 摄影/李松鼠

P144 当代中国的表演文化与日常生活
“人生如戏”,这一隐喻非常普遍。尽管人们对戏剧与人生之间微妙的关系都有所感受,但在古今中外的社会,却有各种规则与律法来维持两者之间的疆界。也许,在戏剧所造的世界里极有可能以假当真,改变了既定秩序。
文/许仁豪

P150 互联网就是舞台
安吉拉·瓦施蔻的作品与曼·巴特利特、格雷塔·洛和杰西·达林的作品一道把行为艺术带到了互联网。这种适应性的做法不是简单地为了通过流媒体或者社交媒体扩大观众群,而是把数字空间作为一个平台,抹去艺术家、参与者和观众之间的差别。
文/赵逸轩





P162 威廉·肯特里奇:罪与罚
在威廉·肯特里奇北京的回顾展“样板札记”上,特别创作的同名新作显得别有深意,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访肯特里奇20年前这一席话的契机。因为这块磐石并不独属南非,它在有过现代主义经验的社会中普遍存在。
文/王辛

P170 难得一见的自由语法
车库当代艺术馆的总策展人周丽影(Kate Fowle)曾经表示,她把该博物馆视为一个可以让俄罗斯当代艺术融入国际语境的工具,然而贯穿着展览“自由的语法”的各种断层揭示出,也许车库当代艺术馆应该从惠特尼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剧本中撕下一页,先加倍专注于如何为俄罗斯艺术奠定一个总的框架。
文/凯特·萨顿

P178 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全世界的未来
盛夏的威尼斯,阳光炙热,游人如织。从火辣辣的户外躲进绿园城堡阴凉的主展厅,在约翰·亚康法的三频影像《迷魂海》前坐下,很容易让人想起某订阅号的那句著名口号:“世界在下沉,我们却在狂欢”。
文/蔡影茜

P181 威尼斯双年展中的亚洲馆
坐落于军火库展区主入口对面的香港馆令人垂涎,艺术家曾建华与策展人郑道炼在此合作,呈现了不可思议的新面目:展馆内的庭院大部分都被遮盖了起来——两年前这里的面貌经由上一届的香港艺术家李杰诗意地留白——这块被覆盖的空间和整个展馆内部,营造出一幕令人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只见流动的白色文字滚动着滑过天花板、墙壁和地面。水,终究是威尼斯和香港这两座不断下沉中的群岛共有的特征,在此,可被解读为某种洗礼或者重生之兆。
文/岳鸿飞

P184 口误
艺术家傅丹在56届威尼斯双年展期间,以策展人身份定制了一个特别项目“口误”,于格拉西宫美术馆空间中设置无数个同等的“入口”和“出口”。这布局导致话题间彼此错综流淌,其指向:文明进程的地貌,历史的冲突和归集,可疑的美术史观,移民的身份跨境,殖民主义的变迁与回溯,群体记忆等命题纷呈。
文/黄含康

P186 短评


北京


胡向前:天天表演 身体健康  长征空间

李青:大教堂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郑重宾:层层天墙  墨斋
回家,离家出走——一则艺术地理样本  泰康空间
林冠画廊:比昂尼·梅尔高  林冠艺术基金会


上海


陈杰:坏了  艾可画廊
徐渠:友谊万岁万万岁  天线空间
陈箴:不用去纽约巴黎,生活同样国际化  上海外滩美术馆
施勇: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  没顶画廊
擦肩而过——历史、故事、人类之探  OCT 当代艺术中心


西安


秦晋:用骨头顺从,用皮肉示弱  OCAT


香港


首先,之后,再往后 安全口画廊
大音无响:冯梦波图谱 汉雅轩
邓国骞:密友  AM Space


台北


赖志盛:这  诚品画廊


新加坡


乌托邦之后:重温亚洲当代艺术的理想  新加坡美术馆
艾伦·塞库拉:鱼的故事,未完结  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
许元豪:艺境  新加坡海滨艺术中心


首尔


西京世界  韩国国立现当代美术馆


东京


大新月:六十年代的艺术与激荡——日本、韩国、台湾  森美术馆


纽约


伟大的一瞬  新美术馆
阿尔伯特·厄伦:家与花园  新美术馆


洛杉矶


王浩然:“彩虹桥”  有限公司画廊


旧金山


中华廿八人  亚洲艺术博物馆


鹿特丹


艺术在……拥有星云级计算能力的年代  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


伦敦


二十年  布罗多维克茨收藏馆


苏黎世


阿尔伯特·厄伦:灵性中的一幅古画  苏黎世美术馆


卢森


周思维:示意图  麦勒画廊


巴黎


陈天灼个展  东京宫

POSTS

    期刊

    • LEAP 2023 秋冬刊《乌托邦巡航》

    • LEAP 2023 春夏刊《平滑表面》

    • LEAP 2022 秋冬刊《千机变》

    • LEAP 2022 春夏刊 《抵抗力食谱》

    • LEAP 2021 秋冬刊 《心手相连》

    • LEAP 2021 春夏刊《幽灵派对》

    • LEAP 2020 秋冬刊《气泡世界》

    • LEAP 2020 春夏刊《在希望的田野上》

    • LEAP 2019 秋冬刊《新艺术的冲击》

    • LEAP 2019 艺术界的春秋:二〇一〇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

    • 《艺术界》2018年春夏刊

    • LEAP 2017年秋冬刊

    • 2017年2月号

    • 2016年12月号

    • 2016年10月号

    • 2016年8月号

    • 2016年6月号

    • 2016年4月号

    • 2016年2月号

    • 2015年12月号

    • 2015年10月号

    • 2015年8月号

    • 2015年6月号

    • 2015年4月号

    • 2015年2月号

    • 2014年12月号

    • 2014年10月号

    • 2014年8月号

    • 2014年6月号

    • 2014年4月号

    • 2014年2月号

    • 2013年12月号

    • 2013年10月号

    • 2013年8月号

    • 2013年6月号

    • 2013年4月号

    • 2013年2月号

    • 2012年12月号

    • 2012年10月号

    • 2012年8月号

    • 2012年6月号

    • 2012年4月号

    • 2012年2月号

    • 2011年12月号

    • 2011年10月号

    • 2011年8月号

    • 2011年6月号

    • 2011年4月号

    • 2011年2月号

    • 2010年12月号

    • 2010年10月号

    • 2010年8月号

    • 2010年6月号

    • 2010年4月号

    • 2010年2月号

    CLOSE

      微信公众号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