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育贤:花山墙

《花山墙》,展览现场 2013年 耿画廊,台北
《花山墙》,展览现场
2013年 耿画廊,台北

1989年两把野火烧痛了台湾社会,至今仍不曾歇息。而这把火借由苏育贤于台北耿画廊的个展“花山墙”多件平面摄影、一件叙事录像作品以及现场装置更烧出了美丽、悲凉的身后世界,同时映射着所处的在地现实状况的观察。

此个展以唯一的录像作品串起了展示于展场空间中烧毁并倒塌的纸扎建筑,与多组的平面肖像作品。影像里运用第三人称视角与非常戏剧化的台语口白,并以片头片尾对称的叙事结构呈现了一个听来无他,却虚实交错的民俗式想像记闻。透过纸扎的台湾闽南式且艳丽缤纷的山墙建筑里,几个谨守人事工作制度、绘有简易五官线条且面部过于平滑的塑胶翻出模型人偶,在焚烧后的世界转运站等待着护送死者的船只抵达。他们的身份分别为:金童玉女、吹着唢呐的多人乐队、男性女性司仪,专门伺候死者的男女侍从,扛着梁柱的“憨番”(Pillar bearer)1、没有脸孔的轿夫、司机、武功保全,以及护送魂魄的鬼差,他们各司其职并有阶级之分。在这个转运点上,所有成对出现的角色都聚精会神地等待着死者降临。一切的故事便从一个扛着梁柱“左憨番”不小心打起瞌睡开始,大家在严守岗位的同时担心着若“左憨番”睡去了,谁能扛着这梁柱让其不致倒塌?正在烦恼之余,自焚而死的魂身身带着火焰缓缓步入中继站,有着以毛笔描绘精细脸孔的他哑着默默接受服务,与整个死后服务团队在华丽无比的阴间宅邸中,疑惑着不知道要等待到何年何月,才能进入“西方世界”。

一方面,苏育贤在过去的创作中总能以细致且诙谐的观察来类比西方创作语汇,到后来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其以“那些没什么的声音”展演了台湾社会中跨越阶层与多元种族身份的声音景象。在这次的个展“花山墙”中,其更以台湾的民俗景象与虚实交错的生死反思,一针见血且幽凉地隐喻了台湾的政治处境与悬而未决的身份状态。两个憨番像是政府与人民的组合,而睡着的左憨番让整个团队忧心忡忡地陪着烈焰所缠绕的魂身,在世界的中间盼望着旅行的尽头,努力忆着一首听不见的旋律“Do Do Mi Mi So So Mi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