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斯库利:五颜六色使人欢悦,灰色亦然
2015年01月27日
|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自幼移民至伦敦工人阶级街区。38岁那年,他选择成为美国公民。这位颠沛于“在英国的爱尔兰人”、“在美国的欧洲画家”等多重身份之间的艺术家,他的绘画创作却恰恰得益于这种移民经历,从容地构筑起一片稳固的精神故土。
作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抽象画家之一,在肖恩·斯库利看来,抽象艺术具有催眠般的魅力,能够卸下具象表达的包袱,慷概地触及艺术的内核,观看者能够直接与作品本身建立感知的通道,不受压迫地、自由地观看与思考。在肖恩·斯库利对抽象艺术的初步探索阶段,德国表现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方向,让他开始试图摆脱具象绘画的禁锢,通过重复或相似的结构建立一种秩序感。斯库利早期的创作多为网格式的绘画作品。规整的网格状线条唤起一种自然的秩序感,而格块之间又俨然挤压着感性的元素。“情感”与“秩序”相互切割挤压,互为对立又浑为一体;同时,1969年的摩洛哥之行启发了他对条纹图案的运用,也让他从具象绘画转向抽象创作。但这种 “条纹式创作”并非是具有装饰功能的条纹绘画,而是运用条纹构筑出绘画的空间。水平与垂直的条纹与颜色区间相互作用,在恪守的规则中迸发出一种动态的张力。
70年代末开始,肖恩·斯库利试图打破绘画创作的纯粹性,给画作冠以关联性的命名,让抽象绘画具有指涉的功能,提醒观看者不应再迷信抽象主义或极简主义的纯粹表达。这种非纯粹性特质激活了画面的想象力。在肖恩·斯库利对极简主义的探索中,胶带材料的运用让颜料更具有立体感,条纹也因此保有了鲜活的厚度。在将胶带从画布上揭开时,与颜料离合的声音也被肖恩·斯库利视为作品的一部分,是“胶带机械式的创作的美妙音乐”;而画面中带有气孔的颜料层,也带有音律般的流动感。
肖恩·斯库利新近创作的《光之壁》系列则把线索明确指向了自然的灵光。为了捕捉住“太阳照在石头上的那种温暖”,他将颜色、形状各异的石板横放或竖置,作品边缘经由画笔扫成,色块边角的临界带有一种因不和谐而产生的抒情感。简单的色块间相互作用,产生互相维系的引力,富有一种具象的自然色彩与温度。
继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之后,肖恩·斯库利个人作品回顾展将在2015年3月巡展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再次展示这位抽象艺术家在各个创作阶段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