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立面工程

 

邱黯雄 烟 2010 现场表演 上海OV画廊

在上海比较具有“外立面”性质的街道绍兴路上,OV画廊策划了一个名为“外立面工程”的当代艺术群展,参展艺术家包括金锋、邱黯雄等15位艺术家(组合)。一说到“外立面”,相信至少中国读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并展开丰富的联想,而不仅仅是让理解停留在建筑层面。至于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中规中矩,水准平均,还算用心,却不出彩。当然我可以逐一对作品进行一番描述,但策展人已经做过,并且这么写展评,实在难脱八股之嫌。展评不能八股,但可以评论八股——我感兴趣的是,这个展览,几乎可以作为今天当代艺术展览的一个标准化模板。

说到八股,开局谋篇最为重要。

按照参展艺术家计文于的说法,策展人Rebecca Catching看到中国在“迎奥运”和“迎世博”期间,人们都把墙粉刷一新,把墙上贴的砖,地上铺的砖,不管坏的还是好的全部换掉,“她觉得很有趣又不理解。”于是,她想做一个以“外立面”为主题的展览。在她自己撰写的策展前言及新闻通稿中,也都是以“世博会”作为带出之后种种叙述的关键词。

绝大多数艺术家的参展作品,至少我看不出“外立面”和“世博会”的语境有何干系;而在每一个当代艺术展览中都必不可少的理论阐释上,“世博会”也没能帮助提升理论高度。原因无他,外立面的问题——无论是建筑层面的狭义理解,抑或是社会层面的广义理解——都独立于“世博会”而存在。换句话说,“外立面”是个绝对适合当代艺术话语的观念原材料,它根本不需要拿“世博会”说事也依然能够保持足够的尖锐性。

一个可以说是内涵丰富的命题,却要以一个当下的、宏大的、面目模糊的事件作为起点,这是所有八股式策划的标准程序,而就当代艺术策展而言,这个标准操作方式包括作品整体上应该采用尽可能多的媒材和形式,而在这方面,“外立面工程”做的相当标准,作品类型包括了文字拼贴、摄影、多媒体、装置、现成品、行为等等。

当然,一本既有理论阐释,又有作品描述,并且两者基本分列展开的图录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本图录的作用是,对于现场看到作品的观众来说,起到足够的干扰;对于不能亲到现场的爱好者而言,又足以让他或她感到熟悉和“亲切”,可以自认为了解这个展览。比如,对于邱黯雄的作品的阐释,“以一个烟幕弹为媒介……探讨透明度问题,许多‘世博’革新在围墙和脚手架之后进行,我们对这个巨大的品牌机器内部是怎样工作的所知甚少。”又比如,关于“鸟头”的摄影拼贴作品《唐诗》,图录中说“提供了一个对历史的新视角,这个照片装置使用了从路牌和店招上截取下来的文字拍成照片。切割重组成了‘唐诗’……反映‘世博’的化旧为新,而是把新的(中国语言印刷术)变成旧的,从而通过语言与唐代祖先取得一种联系”。

艺术创作八股化会遭到普遍痛斥,但艺术操作八股化却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象征着当代艺术拥有了一定的并在持续增加的群众基础——这里的“群众”,不是指绍兴路上画廊外围观的群众——没有一定数量的参与者,决不会形成八股化的操作模式。要知道,自从1901年废除八股取士之后,中国便再难见到浸淫于传统文化的大师级人物了。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外立面”的诸多所指中,按照“标准化”这一标准理解,八股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此,展览达到了阐释学意义上的自洽。     胡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