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云飞:互为鬼

离开巴东的四个人 2009 绢裱,彩、水墨于宣纸 56×168 cm

在季云飞眼里,历史就是一阵猛烈的旋风,裹挟着一切人和事,把他们抛到半空,再扔进无止尽的循环。在他的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有形的驱动力,既是威胁,也是承诺:人类创造的一切都可以被取代替换。

季云飞在纽约James Cohan画廊的最新个展“互为鬼”就充满了这种如梦如幻的画面——不真实的风景里站着被大包小包压弯了腰的流浪汉、长着人头的动物以及带有动物特征和习性的人,所有形象都迷失在混乱扭曲的树林和灌木丛中。季云飞的绘画风格对于中美两国的观众来说都并不陌生:流动的水彩和参差不齐的水墨笔画交织在一起画成的人物与辽阔的自然风光相比常常显得相形见绌。但表面上平静的中国传统山水背后其实隐藏着让人脊背发凉的不安。仔细观察之下,乍看温柔无害的场景变成了辛辣的政治讽刺,同时也是人类自相残杀的悲悯见证。在季云飞的作品里,移民这一主题就像涨落的潮汐,画中人物和艺术家本人都随着这片潮汐不断起伏。1989年在美国获得艺术硕士学位的季云飞如今定居于纽约布鲁克林。本次展览的核心作品《等待》、《客家人》、《交汇点》(2009)简明扼要地刻画了一群漂泊无依的流浪者,他们永远被困在转瞬即逝的风景里,旅行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结。

上述图像仿佛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电影画面,讲述了一个无目的、无意义的故事。随着故事的发展,那些条纹或格子的编织袋本身也演变为风景的一部分,代表了人物徒劳背负的各类重担。塑料包的款式多种多样,有的颜色鲜艳,堆积成山,有的则像饺子皮一样裹成一团弃于地面。穿插于大型叙事作品之间,还有一些单幅布景图——巨大的昆虫从树后隐现,战士的鬼魂张着嘴,无名的流浪者面无表情。遒劲的笔画与季云飞的书法非常搭配,画中人所在的环境有时空白,有时布满茂密的森林,但无论怎样,都没有任何标志性的地理特征,不带感情,令人无从辨识。其中,《纽约哥伦布公园》(2008)把我们熟悉的野餐场面变成了诡异的聚会,公园仿佛潜伏着看不见的鬼魂。浅淡的黄色、粉色、绿色混在一起却得出刺目乖戾的效果,美得安静但是暴力。公园里的树木卷曲着向空气伸出利爪,天气也好像随时都会发生变化,一场形而上的风暴正在悄悄逼近。

观看季云飞有关人被历史洪流推向流浪生涯的寓言画就像做了一场安静的噩梦,我们慢慢地意识到地球在空间里混乱的运动,意识到自然的优雅、坚定与美丽以及对比之下人类的丑陋。展览标题引用了中国的一个鬼故事:一名男子雨夜回家,路上碰到一个人,这个人既不出声也不动。男子吓坏了,飞快跑回了家。这时,另一个躲雨的人敲门进来,激动地跟他讲起刚才遇鬼的经历。故事最后,两人相视而笑。但季云飞的故事里没有任何幽默的成分。相反,展览题目实际对艺术家作品里一以贯之的虚幻和无常做了一次诗意的提醒。画中的流浪汉辨认不出彼此的相貌,也直觉不到他们身处何方,以及是什么导致他们流离失所。他们就像鬼魂一样飘荡在梦幻般的大地上,没有家,也永远等不到故事结尾那令人安心的大笑。     凯尔.柴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