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青年

过去两年多,中国青年志一直在对当下的中国年轻人群体进行持续研究。中国的年轻人群体,受互联网的影响,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受全球化和消费文化的影响,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那么“艺术青年”这个群体呢?今天的艺术青年到底是怎样的状态呢?在时间有限、来不及做深入的人类学访谈和观察的情况下,青年志和《艺术界》一起组织了一个工作坊,在这个工作坊中先和艺术青年个案探讨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又和观察者一起试图从宏观的角度理解艺术青年群体。青年志把这个工作坊所收集的材料,放回到青年志过去两年来对中国青年群体的研究发现中,其中也包括他们之前对其他一些艺术青年的采访和观察。

s

来自青年志的报告

s

1.当代中国青年的整体状况

在青年志的趋势研究中,身份建构问题,是理解年轻人最核心的问题。

伴随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互联网长大,中国年轻人具有新的个体基因。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年轻人,第一次把身份的选择和建构,作为个体选择来进行整个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年轻人群体的变化和发展,都可以被视为演进的个体性。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越来越重视身份的找寻、认定和构建,但同时受限于整个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多种限制。宏观环境变化,正在深度影响年轻人的身份建构过程和选择。身份建构包括自我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建构。目前,在这种身份建构中,我们能看到:

核心矛盾冲突

•自我身份认同增强,渴望成为独立个体但深受限制的一代。核心的冲突,集中在“不断增强的个体性VS意识形态控制和主流社会期待”。

•社会身份认同改变困难,追逐中产阶级梦想但缺乏安全感的一代。核心的冲突,集中在“社群化的思维和交往方式VS上一辈的传统社会权力结构思维和交往方式”,以及“消费主义梦想VS不断降低的社会流动性和不断增加的社会不公平”。

核心价值观诉求

•自由,公平,平等,真实,宽容,多元。

s

2.什么是艺术青年

艺术青年,在本文语境,并不指称所有喜欢文化和艺术的年轻人(即“文艺青年”),而是指参与艺术创作的年轻人群体。“文艺青年”的称呼更多是从文化和艺术作为个体消费内容的角度进行界定。今天,我们把文艺青年群体中那些参与艺术创作的年轻人统称为“新艺术青年”。这些青年:

具有越来越强烈的个体性。

越来越多元。他们来自传统美院体系,多从事职业性的艺术创作。也有越来越多来自非美院体系,日常工作常与商业化创作有关。他们都在业余时间进行艺术创作。

s

3.新艺术青年的个体性成长轨迹

我们是在整个中国青年的变化趋势中,来理解新艺术青年的状况。相比上一代的艺术青年,新艺术青年最大的变化,是个体性成长的经历。这种变化,是基因性质的,导致新艺术青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过去,绝大部分的艺术青年,是在传统美院体制庇护下成长。因为有美院体制的庇护,得以在宽松和鼓励个体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艺术青年获得的不仅是个体成长的自由空间,还包括图书馆,展览在内的众多资源。在中国旧有的语境下,艺术青年就意味着“有个性”。

现在,更多新艺术青年通过互联网和消费文化完成自我教育。互联网在2000年后的迅猛发展,首先带来了全球化的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带来了漫画、电影、音乐等系列文化消费的对象。同时,年轻人通过网络分享资源,结成社群,包括绿校等松散的艺术社群组织开始形成,艺术青年相互交流和学习,传统的边界开始松动。音乐、视觉等多种媒介形式进入艺术青年学习的视野,有关艺术的概念和边界也更为模糊。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发表作品,传播和分享作品的平台。

当代艺术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兴起,不仅到来了新的培训体系(美院系统之外的设计、动画、游戏等),而且培养了对艺术的新的市场需求,创造了新的商业和就业机会。同样,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类似798等地方的繁荣,促进了艺术青年眼界的开阔。

s

4.新艺术青年的特点

个体性更为强烈的一代。中国的新艺术青年,与整个中国年轻人的趋势保持一致。中国年轻人的整体趋势是个体性不断增强,处于个体身份寻求的大的进程中。表面上1看,目前新艺术年轻的很多作品,多集中表现为沉溺在儿时的回忆,体现极为相似的表达。但从长远来说,这些更敏感的个体性,更有可能在创造上呈现多元的可能性。

他们在自我身份的追寻问题上,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他们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是通过个体的经历来反思。批判不是目的,也不是为了宏大叙事获得道德上的高地,更多是个体的反思。他们“呼唤永恒的爱,勇气和自由。”他们通过艺术自发表达,不追求所谓的“新”,而是看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自我意识的自我表达。他们相信,反思和表达不一定构成直接对应的关系。表达的领域和方式,会更为多元。

公平多元的价值观和策略性的行为方式:新艺术青年同样属于80后群体,反对不尊重,不平等,不公平,反对单一价值观,呼唤多元。新艺术青年的梦想是更多元的社会,更多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少的束缚。新艺术青年的焦虑,是社会认同的缺失,是担忧面对过度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爆炸的资讯,迷失自己。新艺术青年的核心价值观与年轻人群体的普遍矛盾相连,却更鲜明深刻。

因为整个社会的当下现状,新艺术青年整体行为表现具有“策略性”和“复杂性”。在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统治下,新艺术青年的自我坚持更加显得理想主义,但在面对外部环境时,他们适度地采用实用主义。

他们更为积极地探索个体梦想与社会局限的边界。现在艺术青年拥有更多的机会去自我实践,不仅是资讯的渠道,自我学习的可能性,还是跟商业化力量的跨界合作。他们试图在建制和反建制的力量之间,进行对话和合作。

个体化的艺术家身份认同:目前看来,年轻艺术家仍然面临社会认同问题。他们只愿意在艺术家群体内部,在面临当代艺术链条时,才承认自己是艺术家。艺术家不是职业,而是主动的,个人的身份选择。很多时候,他们也称呼自己为“艺术实践者”、“艺术工人”。同时,他们也不排除自己多重的身份,他们涉足音乐、设计、商业等其他领域。

模糊的艺术边界:更为广泛的,包容性更强的艺术定义。艺术是为了个体找到,认识和理解自己。艺术更多是为了自己的身份追寻,认同,表达的需要。新艺术青年,选择从个体出发对艺术进行认知,影响力来源涵盖消费主义,当代艺术和青年文化等多重领域。他们批判消费主义,同时消费消费主义。他们不会像上一辈艺术家,倾向把消费主义当成邪恶的力量。判断艺术的标准更多是“是否有意思”,这也意味着更加个人化的判断,更加基于个体经验的判断。

“国际化即本土化”的“消费者与创造者”:新艺术青年,既是艺术的消费者,又是艺术的创造者。他们跟随摇滚乐,互联网,消费文化一起长大。他们和消费文化,全球青年文化,商业力量的边界更为模糊。新艺术青年没有僵化的本土和国际的概念区分。他们成长于全球化文化,天然具有国际的视野和元素,在艺术的天平而不是地域的天平里选择表达的手段。他们的本土化表达,来自于追寻个体的文化身份,而不是符号化的使用,以获取他者的关注。他们没有老一辈艺术青年的中国身份焦虑,不再是寻求全球舞台上中国位置的焦虑,而更多是自我询问中国身份的意义。

另外,新艺术青年的社交圈更加广阔和跨界,生活方式也要丰富得多,更加和消费主义接轨。相比上一代的喝酒打麻将,工作之外他们的文化消费要多得多。他们懂得和欣赏商业文化,是品牌的消费者,也是追逐者。

不矛盾的艺术与商业:艺术青年能认识到目前当代艺术中资本的操纵。他们用自身的创造能力,在创意产业的生产链条里加入商业生产,用以养活自己,阶段性,策略性和选择性的“接活儿”。他们不排斥商业的合作,希望能够成名,但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原则,会区分商业和艺术项目。

精神实践的影响力:区别于文艺青年,新艺术青年的反思能力和欲望更强,使他们在同龄人中非常突出。他们创作能力本身可能仍有局限,但作为个体的精神实践和探索,在同龄人中可以具备榜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