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嘉:幽明微岸

《幽明微岸Ⅱ》,2011年,布面丙烯,120 × 90 厘米

自出道以来,韦嘉的绘画作品一直给人以感伤青春的印象。可能是韦嘉求学时受到的石版画技术的影响,在他转换媒介的初始,作品都是用简单的块、线构建画面,采用平涂的技法,画得非常薄,并不强调纵深和第三层空间的开拓。也因为画得薄,所以韦嘉习惯使用丙烯,这种材质比油画颜料干得快,画面在衔接上更容易。

但在韦嘉的这次展览中,我们却看到了大胆的肌理呈现,层次表达上更为复杂,画面构成也相对繁复,线与块的界限渐次模糊,在物与景之间交汇消磨。比方说在作品《DAD》里,一个无法指明的或封闭如剧场,或阴暗如小树林的空间中,一个男童坐在画面右下角,景深处一个点涂的似在闪烁的“DAD”在黑暗中十分显眼。它无疑是这次展览中最好的作品之一。画面中任何物质元素都很模糊,给人一种无法言明的幽暗感;纵深感很强,在近、中景和景深处都有细致的表达。

《DAD》,2010年,布面丙烯,210 × 280 厘米

同样,版画因为材料限制,所能使用的颜色很少。直至今日,韦嘉也一直偏爱冷色调和比较灰的色彩。但他的敏感使他对颜色的把握十分精细,色彩处理适宜,能准确地传达出情绪。在《你喜欢小说》里,虽然仅可见白、灰、土黄、靛蓝等一些非常晦暗的色彩,但色彩空间的营造却很丰富,画面中仍有的几何体,却被塑形为几幢看不出面貌的塔楼。同时,这一十分意象的造型,笼罩在梦一样的氛围中,它的边界不仅被光晕似的白雾晕染开来,上面罩有藤蔓与行将枯萎的花朵,近乎哥特的意味。或如许多人认为的,韦嘉的作品“越来越古典”,事实上也许只是“越来越像油画了”。

随着技法的复杂,韦嘉作品中的形象也渐渐变得不那么单一纯粹,而显得可兹玩味。比如,重复出现的扮装的、男女难辨的形象。这些形象迥异于过去单纯男童的形象,这些人物有时可被指认为男性,但韦嘉又会让其穿上非常女性化、舞台化的晚礼服;在《幽明微岸2》里,这个形象被一只男性的手劫持;而在《告诉你》中,这个似乎是女性的形象,又被他在上唇添上两笔胡须。无论在上述任何一张画作中,这些人物均望向画外,目光既像是迟疑,又像是等待。总之是一种悬而未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形象?韦嘉曾在访谈中提到过拒绝成长,他认为这是一种拒绝“被社会化”的表现。韦嘉选择的抗拒方式是退回到童年,以男童形象面对世界,如他作品名《早熟?早衰?》对此的疑问。如作家朱天文所言,假若画一条从右到左的光谱,右边是社会化,左边是非社会化,左的极致便是疯人,因无语言可交流。而我们大多数人,也只是站在中间的边界,朝向其中的一边发声。之前,一如他的画面构成,整个世界可被简化为界限分明的线与面的衔接,这是一种孩童的抗拒;而如今,似乎韦嘉往这条左与右的边界又迈了一步,开始以一种更为复杂,介于男童与男人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形象来审视这个“社会化”与“非社会化”的边缘。这一步,“几近成年”,意味着一种更深入与更复杂,相对也就更为模糊和无法定论的思索。 刘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