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馆|威尼斯
| 2011年09月07日
朋友们去军械库看中国馆那天,我在Giardini。根据前一天踩点的经验,我自信能够很快进入主题馆(曾经的意大利馆),好好复习一下汀托雷托的经典名作, 然后就去拜访大家都在谈论的英国馆和德国馆。不巧,我踏上主题馆的白色台阶时, 偏赶上意大利文化部长正要从里面出来,为了给他让道,一干无辜访客只好被拦在门口。我一边用双臂抵着前面人的背,一边还要下沉丹田,好让自己能顶住后面来客汹涌的推搡,不过我的心情并没有变得不好,因为两分钟后部长现身时,也是被后面的人推搡着出来的,我要愿意的话,一撂手也能推上一把。
晚上就听人说文化部长赶着贵宾预展的时间来视察指导双年展,却没有去军械库拜访意大利馆(意大利馆是过了几天才迎来了他们的部长,后者对媒体说:我是来慰问工作人员的)。意大利馆就在中国馆隔壁,两家分享同一个后花园。前一天我去看中国馆布展,也去邻居家拜访了一通,当时布展尚未完成,“展品”却已经堆得满满当当,等到开幕招待会那天更是喧闹—无论什么作品,都被密密麻麻堆在一起,可以看得出精心的展览设计和制作,唯一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单件作品在展览中,都立刻被淹没,就像一颗青菜被扔到了菜市场里,也就是说,在意大利馆,你看得见展览,但看不见作品。
读了新闻稿才知道这次意大利馆一共有200个参展艺术家,他们由200个知识分子选出来,评选人包括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音乐家、设计师,还有一位是诺贝尔奖得主。这种靠名人动员和人海战术制造出来的快感,我作为中国人也能感同身受。但策展人的理念却令我困惑,因为照他说,采取这样的方式是为了恢复双年展在1895年首次举行时的传统:那时候大家就是这样把东西摆成摊。我不是不能理解1895年的双年展想让更多怀揣货币的市民接触艺术的初衷,可当时所讲的也就是在桌上摆摆、墙上挂挂的“工艺品”,后来的 一代代人辛苦一百多年搞艺术,难道就是为了被打回原形?
接着我就开始听到意大利同行跟我讲这个策展人有多么仇恨当代艺术、以及善于利用媒体作秀,那感觉有点像我们中国人谈某些教授。回到中国,我又在报纸上读到,原来文化部长大人根本就不喜欢策展人先生,后来他去意大利馆,只呆了半小时就要走,在策展人挽留之下多呆了半小时之后, 他再次告辞,因为“我还得去海地馆”。
意大利人任性而又率直地表达人民内部差异观点的样子还真是令人莞尔,只是请一个完全憎恨当代艺术的人来做国家馆的策展人,这样的逻辑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