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妮妲·尤·阿里:佛陀虫计划

《佛陀虫计划》展览现场,现场表演,2013年
《佛陀虫计划》展览现场,现场表演,2013年

如同萨伊德所述:“流亡的人们知道,在一个世俗的或偶然世界中,‘家’都是临时的。国界和障碍界定我们所熟悉的领域内之安全,同时可以成为监狱,更重要的是,这里所捍卫的,经常是超乎常理的必要性之外。”在这个离散的语境中,阿妮妲的“佛陀虫计划”提供一个很独特的参照点,借由一种超现实的观看经验,阿妮妲清晰地划分了知识的客体与知识的主体、他者与自我、奇观与日常、外来客与本地人,同时也搭筑了一座桥梁,串联着相对应的两端。

事实上,“佛陀虫计划”这个虚构的叙事中,阿妮妲所体现的正是一种互为主体的交叉映射。让我们从“佛陀虫”的形式来探讨,长达30米的虫身、亮橘色的表皮、人面以及用布料包覆的圆滑头型、尾部一对裸露在外人类的双脚,除了它的体量让人难以忽视之外,女人的面容与人类足部的形体,让人不自主地产生自我投射,这种认识同时加强“佛陀虫”作为一个集合混成的存在意义,观者于是疑惑于人与虫体之间。那可折叠以便收纳携带的虫身,正呼应着阿妮妲年幼时的逃难记忆,亮橘色代表着柬埔寨深厚的佛教文化,是僧侣袈裟的色调,而圆弧紧贴包裹仅露出面容的头部,则正是穆斯林妇女的头巾,也是阿妮妲及她的家族所代表的柬埔寨境内少数的穆斯林族裔。阿妮妲将她所体验的复杂认同状态,通过“佛陀虫计划”阐述,成长于美国,父母以传统伊斯兰教的方式教养她,直到她二十五岁,再次回到她的出生地,她才真正认识柬埔寨,并深深地被这片土地上丰富的人文色彩及民俗惯常触动,气息、色调、节奏、舞蹈等等,大乘佛教的文化都充满着这片故土,于是她将这复杂的情绪及自我认同,借着“佛陀虫计划”,在归属与流移之间,进行一个身体性的辩证。

本次于JavaArts所展演的“佛陀虫计划”是“佛陀虫”第二代的呈现,这个计划曾在她成长的美国展演,犹如阿妮妲所强调的,移民家族也都有着相较于原居民,更剧烈的世代转异,第一代的“佛陀虫”比较倾向于阿妮妲艺术实践的一种回顾作业,多媒体行为表演汇整了录像、现场行为、雕塑性装置、织品纤维创作等等元素,更重要的是阿妮妲正式跨越造就她艺术家生命的言说表演艺术范畴,发展出一套更加复合的创作语汇。本次展览展出两个记录“佛陀虫”在街头行为录像及数幅摄影的作品,在开幕时也进行“佛陀虫计划”的现场表演,相较于上一代“佛陀虫计划”于美国的展演中强烈的佛理哲学思辨,第二代的计划展现更多的是一种诙谐的、错置的、浑成的姿态,通过“佛陀虫计划”的巡游,关照快速都市化的金边及其丰富又多元的族裔邻里。然而,录像记录中,那些面对“佛陀虫”时的诧异神情,犹如阿妮妲所面对的离散情状,生于柬埔寨长于美国的她,看进这些观众的双眼时,确认的是自己在阈限之中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