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勒妮·吉利根:情感常识

《常识》网络版海报,2014年
《常识》网络版海报,2014年

“资本已经征服了未来。资本对乌托邦没有惧怕,因为它甚至倾向于创造乌托邦。” ————雅克·卡马提《对抗驯化》

近未来世界中,一种被称作“补丁”的技术被广泛运用,它是佩戴在上颚的一团白色柔软的物质,能够搭入神经元,通过脑电波的物理传播实现共享来自身体的生理感受,以及来自其他人的情感体验。孕妇通过补丁能够接收来自肚中胎儿的感受,情侣可以通过补丁共享情感体验甚至做爱时的生理反应,雇主要求员工在工作时佩戴补丁,以随时安排工作要求和监察工作中的状态。这项技术彻底革新了人们的交流方式,消除了语言交流中的误差。一方面逐渐模糊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的界限,另一方面来自他人的控制和控制他人的欲望也在不断被强化。在补丁被大范围地普及和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十年后,突如其来的一场技术网络瘫痪,使长期依赖“补丁”进行情感交流的人们陷入大范围的迷失和恐慌……

梅勒妮·吉利根,《常识》(录像截屏),2014年,15部迷你剧,每部约7分钟
梅勒妮·吉利根,《常识》(录像截屏),2014年,15部迷你剧,每部约7分钟

艺术家、同时也是写作者的梅勒妮·吉利根在她的最新录像作品《常识》的序篇部分描绘了近未来语境下情感公共化的虚构社会群像。补丁这一“读心术”式的预言是受到法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西蒙顿提出的“超个体”概念的启发,新技术手段创造了人类情感的实时传播与共享。故事全篇也可以看到美国两位女性科幻小说家奥克塔维亚·E·巴特勒和厄休拉·K·勒吉恩以科幻影射批判社会秩序的代表性手法。《常识》是吉利根现今最大规模的录像作品,全篇由15部7分钟的迷你剧组成。自2014年11月开始陆续在荷兰3家艺术机构展出至2015年3月。其中,在乌特勒支的Casco只展出了作为序篇的前5集,而在哈勒姆的De Hallen与阿姆斯特丹的De Appel艺术中心分别呈现了故事A、B两个版本。同时,作品的同名网站也将在展览结束后开放网络观看,而线上的展示则再度回归到作品诞生的环境母题。影像装置在空间中的呈现方式为观众提供了一场游牧式的观看体验,三地空间的连续上演也在时空中建立起连接与对话。

梅勒妮·吉利根,《常识》(录像截屏),2014年,15部迷你剧,每部约7分钟
梅勒妮·吉利根,《常识》(录像截屏),2014年,15部迷你剧,每部约7分钟

当补丁系统重新启动并恢复服务后,故事便分离为两条平行的故事线。故事A中,补丁技术的短暂瘫痪促使大众反思自身对技术的依赖。短片中,媒体邀请各界人士研讨座谈,教育界尝试通过游戏与协作帮助重建互信能力,曾经的补丁技术销售员则变身为调研成功摆脱或正在摆脱补丁群体的专员。同时,补丁为集体决策和集体行动提供了新的形式,反抗的情绪被传播着,在全球范围掀起抗议运动。艺术家在此为资本和技术时代异化的人类情感埋下伏笔,故事未完待续。

“常识”展览现场,2014年,阿姆斯特丹De Appel艺术中心
“常识”展览现场,2014年,阿姆斯特丹De Appel艺术中心

而在De Appel展出的故事B中,伴随补丁的复用,社会回归“正常化”。情感控制技术帮助国家与资本推行新的市场逻辑和剥削模式。短片中,商人高喊“欲望才是社会的驱动力”并欲与科学家结成战略合作。社交网络及移动终端潜移默化出新的劳动关系,信息通道的便捷让工作渗透进生活,模糊了工作时间的界限,全天候待命成了工作常态。梅勒妮在编剧中投注了自己对资本主义经济基本条件的思考,某种程度上新技术等同于金钱的价值,成为了商品关系的外化。同样,技术分散经济的迫切需求,在当代商业中主导着新的劳动力关系。《常识》正聚焦在个体主观能动性被技术驯化之下的社会景观。和故事A一样,艺术家在片尾也为“补丁”技术在未来资本中的角色和发展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展览现场高低错落宽屏显示器与钢管支架组成的影像装置同样制造出冷峻的未来感。整个观看过程中观众都需要佩戴无线蓝牙耳机,面向显示器的有效范围内观看短片。每台显示器允许同时接入多个耳机,这就如同影片中通过补丁来共享和传播感受的方式,观众在独立观看的同时也是在与其他人接收着同一信息。

“常识”展览现场,2014年,阿姆斯特丹De Appel艺术中心
“常识”展览现场,2014年,阿姆斯特丹De Appel艺术中心

梅勒妮·吉利根1979年出生于多伦多,目前工作生活于纽约和欧洲。2002年从中央圣马丁学院毕业后,她并未马上投入艺术创作,转而从事了编辑、撰稿人和研究员的文字理论工作,同期开始剧本创作。此间的工作经验也形成了她基于现实背景下创作虚构戏剧的独特影像语言。自2005年结识了一批预言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者后,她开始关注金融产业中蕴藏的危机。《信贷危机》完成于美国雷曼兄弟破产两周后,剧本取材于她对伦敦金融危机时期的银行家、金融记者、经济学家等的采访。而在《自有资金》(2009)和《流行的不安》(2010)中,艺术家开始转向关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改变与影响。在作品《常识》中,梅勒妮借用了流行文化中电视电影的形式,以分集播出的迷你剧及预告片的方式呈现和探讨经济危机、全球化资本主义等经济和政治议题,并以科技、劳动力和情感的线索来讲述其中的错综关系。

其中对近未来世界人类情感的探讨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近期同类题材的电影《她》和系列电视剧《黑镜》。显然我们无法以电影的工业化制作标准来看待一部录像艺术作品,需要注意到的是,艺术家恰好通过对于另一个系统的模仿和借用,突破了录像艺术本身在呈现与传播方面的局限,将观看从展厅蔓延至网络空间,以建立消费式的观看体验,在观众们试图消费的同时,回归到资本探讨的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