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小 奇异的节奏

《纪录片:地心穿刺》(装置局部),2014年
《纪录片:地心穿刺》(装置局部),2014年

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关小是怎么做到的。研究她近几年创作中对于材料的选择,感觉像是在看电视节目《最强大脑》里的选手微观辨析一千条金鱼。当然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今天我们每人每天通过有形和无形的网络接收到的信息、感知到的现象远不可被量化甚至描述。在这个内爆的信息社会,置身于无所不在的信息流中,每个人都成了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易感体质。而关小的工作之所以突出,是因为她的工作直接取材于来自网络世界的万千意象,却能够在这一狩猎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极高的专注力,忠于自己内在的世界观,在眼花缭乱的数据世界中找到事物的一种基本逻辑。

雕塑和录像是关小的主要创作媒介。对于关小来说,两种创作开始的方式虽然南辕北辙但总是在一个中间点相遇——无论何种媒介的工作都是在用各异的编织方法传达对她的周遭环境的理解。从这一点来看,关小的工作方式其实并不和“传统”艺术家的工作室实践大相径庭,只是她的“颜料”可能是从网上下载的。而互联网,作为今天最主要的信息载体,无疑成为她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但她的工作并不是针对网络的评述。关小对关于媒介或技术本身的讨论并不感兴趣,她关注的是人对于信息的认知这个具有普遍性的过程,使用网络图像和现成意象也是为了突显这一过程。用关小自己的话来说,“互联网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更像是我们的原始意识。它提供了一个让我们能够高速的不断遭遇的场所,让观看者自己建立关联,并在共同作用下得到一个讯息这一点变得非常明显。互联网中,丰富的感官世界被压缩在一个层的观看方式中,我们能够主动地去追逐某种体验。互联网让我们能够去观看认知形成的过程和方式,它使我意识到关于认知的描述应该用一种综合作用的方式。”

“一些事情发生了继续发生”展览现场,ABC柏林当代艺术博览会,2014年 左:《滚动的节奏》,2014年,彩铜、汽车轮胎,127 × 48 × 22 厘米 右:《行动》,2014年,三频录像,10分钟
“一些事情发生了继续发生”展览现场,ABC柏林当代艺术博览会,2014年
左:《滚动的节奏》,2014年,彩铜、汽车轮胎,127 × 48 × 22 厘米
右:《行动》,2014年,三频录像,10分钟

关小2013年的三频录像作品《认知的形状》试图诠释的就是她在今天图像和信息过度饱和的媒体环境里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是她通过图像编辑的视觉结构来展现认知过程的第一个重要尝试。关小从自己偌大的数据库中的上千条视频素材(其中有的来自视频分享网站,有的录自卫星电视和DVD,还有一些自己日常的拍摄)中选取了大约30条进行采样、编辑,与自己在镜头前的表演穿插在一起,抽象地叙述着在认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世界观。录像中有这样一个瞬间:汽车的内部装饰特写、一枝花的花蕊、旋转中的义肢——三个性质迥异的图像平铺在画面上,显得均匀而平等;伴随着关小轻缓的旁白:“专注,无论专注什么,只要专注,”画面上的三个物体被剥离了原有的语境,在一个扁平的空间里同时获得了一种抽象的奇异性,人工与天然、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反差不复存在。

网络的开放和扁平化特质同时也为关小作品中关于新与旧的辩证提供了注脚。2012年的装置作品《纪录片:地心穿刺》是关小的一个突破性尝试。新兴和古老的意象在一个仿佛来自未来的拍摄现场中共同呈现,三个鲜艳的动物皮纹理的迷彩背景布前分别放置着相机脚架、镜头叠加成的图腾柱和文物一般的手工物件等文化和历史背景暧昧的物质元素,提示现代的结构(如三脚架)与古老的形式之间的共通。关小对于“新”事物和现象极其敏感,但她把这种直觉归咎于自己总能在新事物中看到恒定因素的倾向。时间的循环或不确定性始终贯穿她的创作。关小2013年在魔金石空间的首次个展“幸存者的狩猎”中,一组以“云图”命名的图腾碑是她对大卫·米切尔过去与未来碰撞重叠的同名小说的直接致意。展览中的另一系列作品“核样”,一组富有高科技感的金属三脚架,诠释的是关小对“核样”这一科学概念的解读。核样是关小从早期创作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它本来是一个地质学术语,指从地壳钻取出圆柱形天然物质后,对于其横截面分层的研究。来自不同时空的信息在同一个扁平的表面上垂直分布,既呼应了关小阅读世界的方式,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逻辑结构。

《天气预报》,2016年,三频录像,12分48秒
《天气预报》,2016年,三频录像,12分48秒

认知事物时,我们的大脑习惯于依靠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和从上至下的分类方式来建立快速的关联。尤其在这个我们指望在搜索栏的一键敲击就能立刻获得答案的时代,新/旧、虚/实、男/女、东/西、左/右一类的二分法为我们判断事物提供了潦草的捷径。这种认知的陷阱正是关小极力排斥的。关小不相信二元对立,正如她在作品中一次次论证的,概念的正反两面往往是共通的,譬如过去/未来、自然/文化、陆地/海洋、猎人/猎物、主体/客体。她对界限不感兴趣,而更愿意相信事物的永不稳定的状态、流动性以及改变的无限可能。流动的自我意识在关小为今年法国个展创作的录像作品《天气预报》中被赋予了形状——一个“点”的形状。“个体如为一条线,将世界一分为二;而个体作为一个点,又将两者合二为一。最终,能抓住我们的东西驱动着我们,在万物的海洋中合并在一起,而又成为另一个广阔世界中的另一个点,”关小在录像中叙述道。以点为元素或介质,个体可以转化成无限的其他存在。这并非一个卡夫卡式的形而上小品,而是关小对于身份政治的冥思。“我们为什么不能坐在椅子上看欧洲?”这一问题贯穿《天气预报》的画面。在今天深陷难民危机和恐怖主义威胁的欧洲发出这声诘问无疑是激进的。关小将身份的流动性类比于天气的变化,每个个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一系列遭遇而产生主观转变。她提示我们,“事物从来都不止有一个身份。我们是旁观者,也是环境里被观看的物体。”关小提出了一种将个体从身份政治与地缘政治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在网络的扁平空间里,文化和地理的区隔已逐渐失效,以区分人群、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为目的的文化表征不再具有说服力。对关小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比差异更具吸引力。

《日落》,2012年,LED灯箱、假花、彩色金属、汽车轮胎、树脂 灯箱:308 × 158厘米;车轮和树凳:55 × 55 × 80厘米;车轮和假花:60 × 60 × 115厘米
《日落》,2012年,LED灯箱、假花、彩色金属、汽车轮胎、树脂
灯箱:308 × 158厘米;车轮和树凳:55 × 55 × 80厘米;车轮和假花:60 × 60 × 115厘米

关小认为,我们唯一合理的身份只有“人类”,因为无论生活在哪里的人都具有同样的知觉和感官能力——认知的能力是人类共有的。对于人类认知的普遍性探讨是关小工作的核心。她在创作中寻找的始终是一种普世的、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全人类共通的传达方式。这种复合的传达在她2014年的录像作品《行动》中以节奏的形式呈现。节奏被关小看作为所有可被阅读的现象的一个公分母——各种生物和讯息都具备自己的节奏,这个节奏可以是形状、声音、动作等等,多种多样的感知都可以通过节奏来连结、重合。“所有的事物不停地相遇,在宇宙的频率里,一起共振。”画面中的人、物件、动植物和风景通过韵律被编织在一起,彼此关联、互为客体。

关小从不以地域文化为框架讨论自己的创作和身份,这一点即使在今天时髦而国际化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群体中间也相当突出。在当代艺术领域,身份标签与能见度关系紧密。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的创作中身份政治和意识形态话语的匮乏也许会削弱一个国家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但关小的实践提示了另一种可能性: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一代艺术家已不再需要“不用去纽约巴黎,生活同样国际化”这种不乏自卑的表态。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全然接受了后现代性带来的身份自由和无差别。全球化经济下的后意识形态社会催生出的将是一种更为激进的超越身份的身份政治:迈向阿甘本在《来临中的共通体》中描绘的无身份的“新型星球人类”——在这个全球化的星球,任何身份认同或归属状态的表征都被摒弃,每个人都是“无论如何的奇异性”。

《纪录片:从国家地理到BBC》,2015年 玻璃钢、相机脚架、射灯、相机镜头,模型、黄铜、广告部数码打印、背景布支架,700 × 176 × 300 厘米
《纪录片:从国家地理到BBC》,2015年
玻璃钢、相机脚架、射灯、相机镜头,模型、黄铜、广告部数码打印、背景布支架,700 × 176 × 300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