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生命: 2011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HeHe(海伦·埃汶斯、海克·汉森),《绿云》,2010年,温度记录摄像,电脑追踪,镭射光速组成的投射项目的循环高清文献录像

自2008年的“合成时代”,再到近日开幕的“延展生命”,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都会在短期内令这个国家美术馆耳目一新。本届展览在“延展生命”的主题之下分为三大板块:“惊异之感”、“临界之境”和“悬迫之域”,分别探讨人类感官、“人工”生命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话题。作为一个艺术展览,本届展览最大亮点将是以艺术的方式融合他领域技术,在不同于哲学、生物学、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的叙事方式中,让观众在感性经验中直观到“生命”在当今世界中面对的新境遇及产生的新思考。其最大的特色在于艺术家个人背景的丰富多样和多领域的涵盖性。

三个主题展览都均围绕新科技状况下的生命与生态问题展开,三个部分从距离个人体验最近的感觉的延伸到人工生命的暧昧领域,最后延展到人与自然关系探讨的生态话题。来自立陶宛的赞恩·伯兹那的作品《静电动影》利用建筑学、纺织工艺、材料科学、电子技术以及艺术与设计的方式,将人类静电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为电子纺织膜上的光影效果,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感受静电的“诗意”。法国艺术家格利高利·拉瑟尔与安妮丝·安克斯特合作的作品《触摸》中,观众通过与发光小球以及其他观众之间的身体的接触创造出不同的“音乐”,人与人之间陌生关系被技术形象化为感官体验,让冰冷的技术发出温暖的热量。而在“临界之境”板块中,我们看到生命科技和克隆技术对人类业已形成生命的认识的挑战。英国艺术家古托·诺布莱加的作品《呼吸》向观众展示了一盆人工系统和吊篮杂交的生命体,观众通过呼吸与这个生命体进行沟通,生物体会运动或者发光。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作品”在呼吸的交流之中探讨了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模糊界限。爱德华多·卡克运用转基因技术创造出一株牵牛花和自己基因结合的新物种。这株新物种艳丽的花瓣中流淌着艺术家的基因,在深色的脉络中表达着艺术家作为人类的特征。“悬迫之域”板块的作品《温室转换》和《自动诱导者》则通过建立一个植物间互惠生存的系统向生态环保提出一种和谐发展的策略性建议。

即便有的作品在普通观众看来有些过于抽象,比如神经合作艺术小组与斯蒂夫·波特实验室合作的作品《无声攻击》巨大的培养血阵列机器人让身处其中的观众有些迷惑,毕竟大多数人对神经机器人和体外神经培养方面的知识还比较陌生。但本次展出的作品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新技术对于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性和真实的直观性,在对人类、其他生命体以及生态环境等议题的思考中,我们看到艺术结合新科技对生命权利的重新思考与阐释。 李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