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猴年新春佳节的末尾,《艺术界》2月刊“帝国子民”伴着鞭炮的余声上市了。我们首次将专题交予对迪拜和香港有着深度关注的特约编辑白慧怡(Stephanie Bailey),她邀请了“后万隆时代”各个领域的作者撰文,试图厘清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与我们称之为“艺术世界”的全球文化网络之间纵横交错的联系。通过以“帝国子民”作题眼,我们意在指出,今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个体的、政治的以及文化身份的焦虑,都在某种帝国遗传的影响之下,产生着异质的痛苦。如果说我们的世界确实同时既有共通性又有独特性,那这种复杂就是找到一种未来政治的驱动力。本期植根于个人以及历史经验的海量案例和论述,把穿越时空、来自全球网络的不同声音聚集起来,显现出塑造了我们当前面貌的那些遗物。
叶甫纳在北京公寓的网络直播,刘慧德从澳门到纽约皇后区的各种黏土雕塑;擅于通过作曲打破历史和日常权力结构的香港艺术家杨嘉辉,通过研究城市建筑对现代文化考古的刘窗;法兰克福近来的奇特矫饰主义风潮,新泽西的雷鬼绘画,香港的媒体理论,还有海南的艺术…在本期上版中,LEAP带你遨游全球,追踪各地艺术家的独到实践。
下版为您带来了30篇评论,囊括了近期内地、港台、韩国、新加坡、雅加达、雅典、柏林、巴黎、伦敦和纽约等地的全新展览。
上
027 杨嘉辉:作曲家的面具
文/岳鸿飞
030 西普瑞安·盖拉德:被图像冲散的历史
文/贺婧
035 刘慧德:无处为家
文/康康
039 叶甫纳:窥视者的狂欢
044 欧阳春:抵达
文/刘溪
048 刘窗:暂时性反熵
文/赵梦莎
052 徐文恺:在发生
056 戴安娜·塔特尔:为什么凝视动物
文/翁笑雨
061 加米安·尤利亚诺-维拉尼:数字调色板
文/西蒙·弗兰克
064 张光宇:大师与杂家
文/贺婧
068 书架 游牧的共同体
文/张夕远
070 书架 从左翼到左翼:批判模式
文/岳鸿飞
072 朱利安·阮:人之常性
文/斯科特·诺顿
076 跃界
079 特别报道
中
090 在此地,就现在:对于介绍的再介绍
文/白慧怡
097 去殖诗篇
文/沃尔特·米格诺罗
100 帝国的神谕
文/乌兹玛·利兹维,谢蓝田
108 战后、预制时代:第三世界的混凝土建造
文/安娜·凯茨
112 从La Town到La Town,La Town从中国和威尼斯,到希腊
文/伊利亚娜·福金亚娜金
118 国家大厦x不真实的财产:拉丽莎·桑索尔对话陆明龙
125 交集:游戏理论 陆扬与纳兹琳·玛玛朵娃
132 作为“后”一代:如何做一只鸟,而非一颗树
文/玛蒂娜·特洛斯坦诺娃
135 自我展示
文/维拉·梅尔
138 历史的锦帛
文/凯莉·萨菲亚·马克苏德
142 双魂记
文/拉海尔·艾玛
148 莫斯科的“形而上”
文/谢尔盖·古斯科夫
152 基因与我
文/阿德南·耶尔德兹
159 理解世界的13条基本法则
162 不断地到来,不住地离开:不同文化之间飘渺的定位
文/克劳迪娅·佩斯塔娜
166 “圈”:来自希腊的中国艺术藏家
文/乔治·曼古尼
170 傅满洲的五十度灰
文/埃弗·利万特
178 寻找权利构成之下的作为:专访徐坦
下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