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印咸:北京饭店和人民大会堂

西楼宴会厅 1975 彩色照片 8 0×8 0 cm

关于吴印咸建国初期拍摄的《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照片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当时事情做得很简单,照片拍得也很质朴简单。以我有限的所见,自摄影引入中国之后,“国内”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有类似的影像记录,包括民国时期的中山陵陵墓建筑群和七十年代后期营造的毛主席纪念堂,各地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等等,都可以在档案当中找到复杂完整的建设设计资料和大量的影像档案。建国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除了吴印咸拍摄的人民大会堂,其它的亦均有相当完整的影像记录,而且都拍得恢弘壮丽气象万千。如果你看到过那些照片,你就会发现,吴印咸拍摄的有关人民大会堂的照片,与这些影像记录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像吴印咸这类的摄影师在早先拍摄的一些有关建筑景观的照片被好事者翻出展览、解说。这大概与近十年来一些艺术家热衷于拍摄类似照片的风尚有关。比如,拍摄文革前后建造的大礼堂,拍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建设的一些只有少数人可以居住的楼群,甚至重新拍摄人民大会堂等等。这些建筑在当时是新政权张显其政治形象的产物,充满着一种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强力感。拍摄这样的照片,自然具有对历史的重新评价与检讨的意义。以这样的视角看回去,吴印咸所拍的人民大会堂,不仅仅是彼时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典型的行政景观和权力景观。

这种理解是一种当下的观看视角与影像判断,基本是拿来主义,借历史影像说今天的事儿。在我看来,这种理解最有价值的部分,倒不在于这种回望式的观看,而在于许多艺术家将当代急速推进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当中出现的混乱无序的景观作为拍摄对象进行的当前的影像实践。这种实践对当代政治权力与商业资本相互合作形成的类型现实进行的冷静观察与视觉表现,让这样的影像显现出一种现实化的对公共事务的个人化关切,同时亦显现出一个艺术家基本的个人立场、道德勇气和对于当下社会现实问题的敏感与批判精神。由此来说,吴印咸这两组照片的重新发掘与展示,一方面从景观摄影的内在角度,为当下国中那些以拍摄历史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影像实践找到了一个接续性的前因。另一方面,从对现实政治的观察与社会批判的角度来说,带有一点儿历史考古的性质,意思是说,从这些影像当中搞明白如人民大会堂这样高度权力化的宏大建筑景观的来由,你就知道今天像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址、上海东方明珠塔等等这样遍布全国各地的体量宏大的建筑景观为什么会层出不穷了。

这样的说辞都没错。但我们热衷于谈及的都是这些照片当中显现的景观和与此相关的既重且大的种种话题,走的基本上一种泛文化批评的路数,却很少谈及摄影师当时与这些景观之间构成何种关系——这也是近二十年来艺术批评当中将文本研究局限于传播学层面将其过度简单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回到这个展览,作为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作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表征性符号,作为彼时政治宣传的一个影像采集项目,作为摄影师的吴印咸是如何与这一目标达成了认同?他在整个拍摄过程当中如何通过影像的控制和视觉语言体现出了这一目标?他自己又是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一影像操作的过程及价值的?遗憾的是,这样的话题都未出现在这个展览的策划人的视野之内。     刘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