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C:你在哪,就在哪

 

李寒笑 支柱 2010 于长江拾获的漂浮的柱子、 彩漆、工地泥土 尺寸可变

“你在哪,就在哪”是一个概念,也是BIC第一个项目:艺术家根据所处境遇进行与之相关的创作,艺术在“这里”或“那里”自由发生,分享位置,打开空间,构建着新的观念语境。

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我们看到了急遽变化的都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个非标准的切片,它构成了都市生活尤其是武汉这座文化混杂内地城市的生存情境:“你在哪,就在哪”,在随遇而安的表象下涌动着种种不安分的欲望与焦虑。

在匿名艺术家的动画影像之中,碎片以及残缺的呈现方式充满了对日趋全球化的道德原则的怀疑。作者“出处不详”以及“陌路无名”的语言形式和创作态度派生出颇具“对抗性”的边缘状态。在《我把自己送给你》的作品中,李斯琪放大了人们的窥视欲。类似于拜物教,琳琅悬挂着一个个“武汉女孩”的私有品,恣意蔓延过展览现场的上空。这些“物”成为了消费社会的一个注脚,作为一个符码,悉数呈现都市女生消费、使用行为背后的精神状态,完成了物与人的对位。同时也表现了一种对女性性别身份的思考。

李俭的《大楼、大楼》是对于塔特林构成的戏仿,用铁丝网成了一个桶状的楼宇,在光影中投射到地面上,虚无的形式化的空间,它似乎成为了都市人的一个梦,有一种徘徊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虚幻与沉重。《在未来也等不到》的装置,源于沈锐所经历的无数次的搬迁记忆,出租房中俗常得让人忽略的物,重新加以组织,确立了新的秩序,记录了艺术家“不断告别曾经面对过并重新开始期待遇见”的观念。而在《二黑与武汉》的装置作品中,媒材直接来源于大规模的城市拆迁所遗弃的瓷砖和木材,作品与整个室内空间悬挂的白色大字条幅,形成了极具张力的悲怆的空间,直指城市化进程中个体所承受的压力。

长江中漂浮的一根木柱,在武汉永远停了下来,成为了李寒笑作品《支柱》的一部分。关于柱子的未知故事对观众的探究心理有着相当的引力,失去重负的支柱在六角亭子的底座上突兀地空立,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残缺的失落,有意味的是柱子上具有古典装饰色彩的彩绘却是绝不古雅的菜场,与作品中的混凝土块一起,像一个个关键词,连接起关于传统的伤逝以及变迁的思虑。WAZA的装置作品《十八碎》,用武汉市街头搜集的尘埃凝成一把刀,它把个人的生活的感悟和符号的指示性、象征性融合在一起,完成了对于青春年少心碎意乱的回忆。纯净的白色有意抹平这种痛感的记忆,散发着某种寓言般的气质。

这些作品大多运用日常现成品加以重构,熟悉物的陌生化的重置,令“此时”、“此刻”让人如此兴奋,如此迷乱。剧变的、纷繁的、流转的武汉为几位和而不同的参展艺术家贡献了多样的资源,借力装置、影像、行为作品,映射出了与彼此密切关联的、让人冥想的此处生活的“侧影”,从而使这些作品与宏大的、所谓的主流的认识保持着距离,具有某种警觉性和质疑性。 薛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