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

张的一家 2009 布面油画 114 x 102 cm

刘小东第一次到甘肃省盐官镇是2008年秋,当时是为了画盐官名产:马。受到该地区多样性的吸引,一年后刘小东重回盐官。这次他要画镇上的人,整个项目很快演变成在一个穆斯林家庭和一个基督教家庭之间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我敢说,在纽约Mary Boone画廊的大部分参观者看了画上的人脸,只会觉得他们都是中国人。但即使随便看看画中人物的服装和环境,就知道艺术家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对比的故事。在大幅油画《何的一家》(所有作品均创作于2009年)中,艺术家成功地将丈夫和妻子、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还有几只小猫安排在他们家餐厅相对狭窄的空间内。几处细节透露了这个家庭的穆斯林身份:父亲和儿子戴着白色的帽子,母亲和两个女儿围着头巾,而他们身后是一扇清真寺风格的门,这种门暗示着麦加圣城的方向。刘小东本想去当地清真寺画,但由于非信徒不得入内,所以只好回到何家的饭馆,于是便有了带花纹的油纸桌布和架子上五颜六色的饮料瓶。

刘小东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总能从新闻中选取绘画主题三峡库区移民、大陆和台湾两边的战士。因此,他在画盐官的穆斯林家庭时,心里很可能想到的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维族生活现状。更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他在另一组画中将目光对准街道另一端的一个基督教家庭,地点选在他们的教堂。《张的一家》画面正中是一个小小的圣坛,圣坛上放着一台大屏幕电视,而张的家人就站在圣坛周围。背后墙上挂着一个巨大的橙红色十字架,边上还有一棵瘦小的圣诞树,但最醒目的还是那头驴,它扭头斜眼瞧着旁边的几个人,样子非常有意思。爷爷奶奶都在,还有他们两个穿白衬衣加西裤的儿子。母亲斜跨着坐在驴背上,手里抱着婴儿,俨然一位圣母,她的另一个大儿子则站在前面牵着缰绳。两家人的差异真的那么大吗?是什么使他们的身份超出所谓中国人的一般概念?

我们惊异于刘小东的油画为什么总能在提出社会问题的同时又避免发出过于明确强硬的讯号。这完全得归功于他即兴而又丰富的笔触。他还能准确地捕捉到创作对象的表情多数时候是人物那种因为姿势摆得太久而略微有点不耐烦的情绪如此一来,画中人作为个体的形象立刻鲜活起来。在《二妮》里,何家的二女儿戴着眼镜,穿着绿色短袖上衣,一个非常典型的女孩儿形象。而她的姐姐“大妮”则是位美女,衣着娴静,却半躺在墙上的壁龛里,姿态十分诱惑。在《儿媳妇》中,张的妻子穿一件线条活泼的条纹衬衣,站在闪闪发光的圣诞树前,一脸警觉地望着我们;而在另一张名为《儿子》的作品里,她的丈夫则似乎被艺术家的注视搞得有点儿困惑,他身后是放着电视的圣坛,圣坛正面写着“上帝即是每个人。”

在刘小东的世界里,上帝就是每个人,无论是大冲突,还是小烦恼,都要向每个人的脸上去寻。这一系列在纽约受到不少好评,特别是部分观众发现刘小东的绘画风格与艾里克·费舍尔1980年代最好的创作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这样的比较并非巧合,实际上把刘小东介绍给布恩的正是费舍尔,2007年费舍尔从中国回来后安排了双方见面。刘小东的油画最具个人风格的地方在于他对主题的选择,他总是能够将较大的问题框定在历史绘画的范围之内。在画册最后的一篇小文章里,刘小东提到宗教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暗示他完全了解宗教斗争至今仍未止歇。刘小东不喜欢给出教条式的结论,而喜欢让观众看到新闻背后的人性元素。就此而言,他的作品是超越时间的。        芭芭拉·波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