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步到同行

彼得·比阿罗贝泽斯基,《霓虹虎#5》(局部),上海,2001年

2010年最后几个小时,在从费城飞往上海的航班上,我收到公司董事会主席发来的一封内部邮件,讨论现代传播旗舰杂志《周末画报》更换口号的问题。十年了,“读《周末画报》,与世界同步”的承诺需要更新,“同步”变“同行”,读者不再追赶世界,而要和世界一道前进。

听上去似乎只有语义的差别,但实际却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时间性,一种是期待,一种是勃兴。这一变化非常细微,也让我们感到对《艺术界》工作所处的大环境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就在我们完成这期杂志制作的同时,高古轩的香港分店以达米安赫斯特新作打头高调开张,Prada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首场米兰之外的时装秀。同样在这寒冷的一周,画廊家埃马纽埃尔佩罗坦、杰伊乔普林,泰特现代美馆馆长克里斯德尔康以及收藏家唐和梅拉鲁贝尔夫妇等艺术界名流纷纷到访京城。到底怎么回事?其实没什么大事,换句话说,大事就是所有事儿。

新年前夕,我到达上海,坐车经过世博会展馆,直接去了民生美术馆——两个地方都与2010年密切相关——张恩利十二幅崇高而微妙的画作正在民生展出。对于在很多方面都不那么具有纪念意义的2010年来说,张恩利仰望天空的树叶图不失为一段巧妙的尾音。同一时间,艺术界大部分人士齐聚深圳,为受大家挚爱的作者娃娃送行,两相对照,美术馆内这些有关生命与时间的图像更显庄重肃穆。

本期杂志对2010年做了一次回顾。过去一年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发生,就像历史学家黄仁宇笔下的“万历十五年”,将被作为“无关紧要的一年”载入史册。这一年的重要性并不体现为单个事件,而在于它如何全面地反映了一个更大的时代。我们收集了本领域同事或同行对各个话题的总结与反思,关注对象既包括市场和学院,也包括艺术家组织和体制发展。从所有这些分话题中,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主题:目前已经出现一个大的语境,具体文本可以在里面开始运行。

2011年《艺术界》也对口号做了小小调整,从“双语”改为“国际”中国当代艺术杂志。(别担心:杂志内容和过去一样,仍然保证“全盘双语”的编辑模式。)我们一直相信,中国已做好准备,接受一本严肃、有洞察力、有独特趣味的艺术杂志——因此,单纯迎合把艺术品当商品,把艺术家名字当谈资的一般性理解已无法满足国内需求。未来的半年我们在迪拜、东京等城市都有令人兴奋的合作计划,杂志也将陆续出现在纽约、伦敦、柏林以及各大城市艺术书店的书架上。

本期紧张收尾之时,胡锦涛主席正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撇开此次访问的外交意义不谈,真正的关键可能如盖迪爱泼斯坦所言,在于创造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形象。随着中国继续“与世界同行”,我们期待能实现同样承诺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