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慕群:喧哗与安静

1960年代,贺慕群在巴黎的工作室内

看贺慕群女士的作品,其中有种一以贯之的气质,质朴安静。她的作品很多是静物画,描绘的对象均是一些凡常物件,树木、香蕉、面包、蔬菜等,造型稚拙,线条粗犷。画中的人物看上去也略显笨重,五官简略,甚至被故意省去,形体则异常健壮,仿佛移动便会遭遇困难却又充满力量。她的画让人很容易想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贺慕群的确在巴黎生活过三十余年时间,作为第二批留欧的画家,她的画被认为是中国“洋画运动”的延续,也有人评价说她是“继潘玉良之后华裔杰出的女画家”。塞尚和高更的确都是贺慕群欣赏的画家,她的画中可以找到他们作品风格的影响,但又保持了她本人的个性。2011年2月17日到3月6日,上海美术馆第三次举办了贺慕群个展,展出了她从1950年代到最近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油画、版画、素描和速写作品近150幅。在此之前,2011年1月,她的作品还出现在了“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上——2007年时贺慕群曾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自己的6件油画和14件版画作品。

贺慕群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几经迁徙,但一直坚持绘画创作。她1924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祖父是当地一位有名的中医,家境宽裕。她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对绘画产生兴趣。抗战爆发后,贺慕群全家迁往上海,家道中落,为了补贴家用,她白天到工厂做工,晚上则到夜校上课学习美术——贺慕群始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院训练,即使在后来接到巴黎高等艺术学校的录取时仍然放弃了那个机会,而是选择了在职业画家的生涯里锤炼。她在1940年代末迁往台北,短暂停留,随后又于1950年奔赴巴西,在圣保罗生活了十多年的时间,在她的画中也可以看到这段生活经历影响,无论从描绘对象还是造型特点上都让人隐约感觉到热带生活的痕迹。在圣保罗时她获得了当地一家画廊SaoLuis的赏识,签约合作,并举办了个人画展,初次办展就获得了成功。随后她还在当地带过一批学生,她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藏于南美,现在已经散落各处。

面包系列,1998年,布面油画,130.5 x 97.5 厘米

贺慕群从1965年到1996年旅居法国,这三十年间西方当代艺术风格的发展迅速,流派层出,不过这些似乎并未对她的创作造成直接的影响,整体上仍然安静平稳,变化发生在内部,于细节处显现。1968年,贺慕群的油画《玩偶系列》参加法国妇女沙龙展,荣获大奖,应邀赴欧洲各国办展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她1960年代的作品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玩偶系列》,持续这个题材的创作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1970年,法国文化部专门分配给贺慕群一间画室,用于大尺寸绘画的制作。她的《静物系列》就创作于这一时期。那间画室也成为了她的住处,她在巴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在巴黎的生活并不容易,油画在当时很难卖,版画的销路更好。贺慕群也曾为了生活去专门学习制作版画,版画出售后让生活得以维持,这门技术同时也对她的油画产生了一些影响。

1980年代,中国大陆对外开放,贺慕群曾应邀回国参观和考察。1990年代中期,时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的沈柔坚在巴黎见到贺慕群的绘画,邀请她回国举办个展。1996年,“贺慕群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在这次个展之后,贺慕群开始了在巴黎、上海两地间往返的生活。

2002年,上海美术馆为贺慕群再次举办大型个展,其中的60幅代表性的油画、版画、速写作品在展览结束后她捐赠给了上海美术馆作为永久收藏。也是在这一年,她彻底结束了巴黎的生活,正式定居上海。2007年,贺慕群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之外,她的作品也开始出现在拍卖会中。现在已经87岁的贺慕群还在坚持创作并且尝试新的方法,她最新的一个尝试是用墨和油彩混合画在宣纸上,与她的油画相比又有了不同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