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千瑞:“本地密语”

“本地密语”展览现场,2011年,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

阮千瑞把北京实验音乐的音画奇景带到了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年初,我听说阮千瑞要来伦敦,参加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的联展。与他合作的是来自伦敦声响建筑的一位艺术家,叫做“新生实验者”。早在2007年北京大山子国际艺术节上,他就与撒把芥末的颜峻合作过未完成的作品,对“新生实验者”来说,与颜峻的合作从一开始就非常公开。这次声响建筑与撒把芥末终于在伦敦再一次碰面,为名为“本地密语”(Local Whispers)的展览忙碌地进行筹备。另外,阮千瑞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毁烬蓝图》集子,细数了过去五年间他为撒把芥末所做的设计,而读过此书的一位北京的批评家因此称他是“一手塑造了北京实验音乐场的视觉文化”。

展览日定在了一月二十八日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正好是一月最后一个星期五,博物馆“晚星期五”开门到晚上十点。我和几个朋友早早便来到了南堪星顿地铁站,沿着隧道一直走,便来到博物馆的地下通道入口处。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有个很特别的地下入口,通过一个走廊进入博物馆主体,当天“本地密语”的一部分便是在这个走廊的空间展出了。抬头先看到悬挂在走廊顶部的大幅宣纸,写满了中英文相交错的字字句句,而两边墙上齐齐铺满的是阮千瑞为撒把芥末设计的一些黑白海报印刷。走廊顶与其墙壁的黑白相称不失成为一种默契。等见到阮千瑞的时候,他告诉我通道入口处悬挂的书法是当天下午跟团队们一起写的,有趣的是他们在落笔的时候互换了语言-他写英文,并且教了英国的艺术家们写中文。他和英国的合作人也刚刚在博物馆55号画廊做完最后一步的测试,而周围已经有一些游客和观众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了。

2010北京“撒丽不跳舞”音乐节海报。刊印于阮千瑞新近出版的《毁烬蓝图》设计作品集。
55号画廊在博物馆的一角,是馆内两间学习室之一。它连接两个陈列室,镂空的天花板中间是英国现代艺术家Cornelia Parker的作品“Breathless”,是由不锈钢绳悬挂着的几十件压扁了的铜管乐器。“本地密语”的投影机送出的光从二楼穿过这些乐器,带着这些扭曲的影子来到55号画廊的屏幕上,呈现出破碎残缺的图像视频,而这些视频片段里看到的,便是由撒把芥末和声响建筑从现代中国跟英国收集来的无声影像。在大厅的正中,才是这次展览最精彩的部分。各种各样的来自两国的物件,有年画、音乐盒、书、胶片等等,一个个都绑在白气球的尾部,散落在大厅中央。绑着每个物件的气球绳子还都绑了MP3播放器和耳机。

访客们可以走上前去,尝试去聆听播放器里面的声音,通过想象力去寻找声音与物件的关系。有不少访客带着孩子过来,其中的一个小朋友以为耳机里面的声音是从气球里传出来的,他的发问让大厅的气氛突然活跃起来。与我同行的一个朋友对物件中的冥币非常感兴趣,我向他解释了这些“钱”的用处,他戴上耳机,说里面的声音可以让他联想到自己似乎身在一个阴冷的环境中。我也试着去想象每个物件跟它上面播放器里声音的关联,睁开眼睛突然发现面前屏幕上的影像也有了声音。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我们在不同环境中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许就是“本地密语”在探索的:人的直觉、想象力的自由以及我们回忆的不可靠性。

在展览的过程中,“本地密语”团队的成员们一直都在跟观众交流,并忙着给MP3播放器一个个的充电,以便后来的访客也可以跟展览进行互动。这次展览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团队成员们得以交换工作室,进一步把英国和中国艺术家的思维理念融合,“本地密语”今年底还会在伦敦展出,与此同时团队也已经有了来中国的计划——他们会把更加完善的“本地密语”在六月带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