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要:我是你的黑夜

展览现场 2011年 北京公社

“我是你的黑夜”全然可以视作艺术家赵要面对观众(尤其是其中到场的艺术家们,或者是所谓的专业人士)时的一句直言,如果将这句颇具诗感的话语 转换成观众普遍的一种观展反映就是不明就里,一头 雾水。甚至可以说,与现场的作品相比,这一展览的标 题要显得更为“艺术化”一些。

联想到赵要在2010年参加泰康空间“51平方”项目时的个展,这次他在北京公社的画廊个展似乎是打 算将自己的艺术实践推向到某种不可能的底线。在彼 时,用铅笔死死涂掉背景只留下各国货币上微笑头像的做法,虽谈不上耳目一新,却也能令人莞尔一笑,观众脸上的微笑证明了他们与艺术家之间在思维逻辑 以及形式转换上达成了某种共鸣,但也许就是因为双方在彼时的共鸣导致了此刻令观众疑窦丛生的展览 现场。

显然,赵要在尝试如何摆脱为人所渐渐稔熟的生 成作品的诸种思维范式,但这种规避行为背后的动力却并不是他对旧范式深谙其道之后滋生出的焦虑,而更多是基于他另一重经验上的判断—身兼一家艺 术网站的记者与编辑的赵要,在谷歌与维基百科的引导下,辗转于各种国内外艺术家与展览主页之后的应激反应—所以,赵要在北京公社的个展首重的是观念层面上的突破,但同时也在具体实践方面暴露出技术的不足,显眼的例子是画廊墙面上名为《很有想法 的绘画》,附着在几何花纹的现成布上的几何平面(取 自数学题),艺术家本人只是表达出了一种想要涂平它的愿望。

不过,技术环节上的瑕疵并不妨碍绘画作品参与展览的整体性表达。两个展厅的布局其实很相似,地面上都摆放了装置,墙面上悬挂了绘画,“啊”字随着 字号的大小变化形成的一条字浪沿着地面与墙面贯穿于两个展厅,并且观众时不时还能听到从三台电视机里依次传出的有节奏的弹舌声,电视屏幕也随着声音变化着颜色。而作为展览中视觉主体的装置部分, 多样性的材料(钢板、塑料瓶、保鲜膜、木板、钢筋等等)很难说是在表达一种对物性的痴迷,相反地,他在处理与加工这些迥异材料时的行为形式更值得关注:切割、分离、包裹、上色⋯⋯再到异质性的组合与衔接,直至最后成为某种系统,决定作品形态与其说是一种美学上的要求,不如说是对形式逻辑本身的一种视觉化推演。所以,即便是那些相对更加明确的信 息,比如字浪与弹舌声,现成布的几何花纹与几何平面,赵要总是在试图将物质性的感官转换为一种概念或者符号。只是,赵要新开始的实践也不得不面对一 个思辨性的问题,信息(知识)的作用力固然可以大而化之的促成一套自足的形式语言,然而它们对艺术家本人的反作用力则要求他的实践必须走向真正的清晰,否则,那片黑夜到底是谁的也未可知。 孙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