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中绽放:中国非官方艺术

张伟,《太和殿》(局部),1976年,纸上油画,18.7 × 25.6厘米

中国艺术在纽约广受欢迎,但对其中一两个当红明星的过分关注,却可能导致对一个更重要的艺术史问题的忽略:中国当代艺术是如何在改革开放的黎明中显现的。本展览探讨了三场旗帜鲜明的运动—“无名画会”、“星星画会”和“草草画社”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得以产生的重要触媒。本次展览容量不大,深度却不小,呼应了学者约希姆·毕沙罗在《塞尚、毕沙罗,约翰斯、劳森伯格:现代艺术中的主体间性的比较研究》一书中阐释的理论,即无论多么大胆原创的艺术家也需要一个共同的创作发展基础。展览安排在纽约华美协进社的两个小型展厅内,对这一时期艺术运动的记叙填补了“文化大革命”到“八五新潮”的全面涌现之间的空白。

倘若无名画会的作品能在当时的一些地方性美术馆展出,它们将会看似是对法国现代主义的敏感而迟来的反应。在中国,直到1974年,画材还是稀缺品,因此这些艺术家都画小画。在高中和大学教育停滞以后,他们纷纷当了工人,从此过上一种双重生活,每周工作六天,只在休息时间到郊外画画。他们平时秘密会面,于1979年举办了自文革之后的第一个独立组织的展览,在当年平均每天吸引2700名参观者。他们并未展出任何有明显政治意味的作品。李珊的《雨中》(1974-78)像是马蒂斯早期的作品,而刘是《小山》(1975-76)则有晚期印象派风光画的意味。这些画即便在巴黎也是保守的,但在当时的中国却已算离经叛道,因为他们表现的不是社会主义官方艺术所要求的那种宏大的社会主题,而是城市景象或者其他与政治无关的对象。

1979年,星星画会的23名年轻的现代主义者将他们的作品挂在如今的中国美术馆的围栏上展出。他们效仿了当时著名的非官方文学杂志《今天》,将自身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解放出来。1980年,有超过十万观众参观了星星画会组织的第二次展览。王克平的木雕《偶像》(1979)针对的是十年动乱中盛行的个人崇拜的批判。

1979年在上海成立的“草草画社”,包括老一代艺术家和一些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人艺术家。在抽象画和裸体人像仍是禁忌的时期,包括仇德树这样的局外人,他的纸上水墨《释放》(1980),令人想到假如罗伯特·马瑟威尔学了文人画,也许也会像他那样画。而陈巨源的纸上彩墨作品《抽象表现之二》(1975),相信任何一位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都可能骄傲地声称那是他们自己的作品。

到1985年,中国的画家和雕塑家已经准备好在世界艺术发展舞台上登台亮相了。可是假如没有之前这些英雄人物,像展览目录册中介绍的那样主动将自己身陷险境,中国艺术的新近历史进程也许会很不同。 戴维·卡里尔(由梁幸仪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