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断有道:2011成都双年展国际设计展

马特·霍普,《人民发电站》,2011年,装置,多种尺寸

成都双年展(以下简称“成双”)在2011年,举办到第五届的时候,由一个私人出资的展览转型为市政府的一个文化项目。在许多人看来,“成双”的“民退国进”意味着官方对其价值的认可,以一种营销学的口吻来讲,现在的“成双”已经是一张向外传播成都文化新形象的名片了。既然如此,这一届“成双”也就立刻被披上了一层国际化的外衣,而这并不是“成双”全部的变化,在原有的当代艺术展的基础之上,这届双年展还增设了设计与建筑两个主题展,此举让人联想到那座以双年展闻名世界的欧洲城市。

也许是出于经济的考虑,以“谋断有道”为主题的设计展被安排在与“溪山清远”当代艺术展同层展出,相比那个几乎全部由绘画组成的当代艺术展,这个设计展在作品的形态上要显得更为丰富。虽然,两个展览的中文主题读起来文绉绉的,都像是从中国古人故纸堆里找出来的一般,但实际上设计展所提到的“道”直接对应的是设计与社会工程之间的关系,关注的是设计师摆脱雇佣关系的束缚,以一种独立的态度参与社会构建的实践。而在策展人欧宁的文章中,无论是对其观点表述,还是与之匹配的举例,抑或是倡导的价值观也全部是西方背景。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番景象:这边“溪山清远”在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它的隔壁却在讲个体的主体性。

而在看完设计展的特别项目“碧山计划”(见2011年《艺术界》第4期)之后,原本以为“乡建”在中国也许就是知识分子的一个乌托邦,但这远比“溪山清远”那种呆在画室里靠临摹古画去实现所谓的“文化复兴”要严肃与诚恳得多,因为“碧山计划”至少向我们展现了一种鲜活的现实维度,而非是某种空洞的美学想象,即便它基于一种政治上的“正确”。

如果从对展览主题的实现度而言,设计展的另外一部分只能算作是差强人意,因为有时独立性是与实验性对接在一起的。我们经常会看到设计展有许多作品会显得有趣,但外人是很难看出其中的奥妙,比如,在这次展览中四位中国著名建筑师根据文学作品所做的建筑实验,不能不说这是一次极有想象力的空间实验,但对于观众而言,只是面对精美的模型去感应文学叙事中的时空确有些强人所难了。同时,设计展的当代艺术化也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谋断有道”中有些好的设计正受到这种倾向的伤害,比如应永会的字体设计(见2011年《艺术界》第4期)。在平面设计界,他对汉字字体的研究与设计是值得尊重与传播的。但展览中设计师将3款字体印在输液袋上,再用这些输液袋组成蓝、白、红三种颜色的方阵的立体演化方式,令人感觉到他还缺乏跨界的经验。而“谋断有道”所显露出的种种问题,恰恰反映出独立设计进入社会工程的现实困境:一面要提防行业内的“自娱自乐”,一面又要抵抗被强大的社会系统整合吸收。其实,从根本上说,这完全是一个哲学命题。孙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