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帝格朗尚新作展

《无题》(局部),2011年,布面油画,162 × 194厘米

生于1962年的法国油画家马克·帝格朗尚的绘画的确会令人想起许多西方艺术史上的关键节点:马奈、塞尚、德加甚至是古希腊的雕塑或建筑。之前的绘画大师及各种的艺术风格,都以视觉元素或意境的方式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同时又具有某种当下性的特征。帝格朗尚敏感于时间的流逝,及其和空间的相对关系,虽然这类的思考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存在,但他并非实证性的处理,而是用一种非逻辑和碎片似的方式加以呈现。

帝格朗尚作品中的元素和色彩都非常简单,马、着装或裸身,局部或整体的人的躯体;大面积的蓝、绿、灰、暗红、土黄色块。但他并未放弃形象,你依然可辨析作品中的物与人的样态,只是这些物与人已经淡化到近乎抽象。在2011年的一件作品中,帝格朗尚在背景模糊但具有古典形态的建筑或房屋前并置了四个女人,其服装从古到今的细微更迭,可以看出人的演化;第四名身着当代服装女子的身体仅部分占据画的一侧,仿佛她已跃出画外,走向画布所没能延至的另一个空间。时间便以这样的方式,横向的从画面流动、衍生开来。同年的另一件作品,同样是三个人物并置,人物或着装或裸身,交代的是同样的概念。所有的作品都拒绝阐释,或反命名的题为《无题》,帝格朗尚似乎希望观众注视的仅仅是画布上的经验。

在画家早期的画作中,画面中形的结构严谨,线条之间也比较清晰。这种对结构的关注,同样保留在如今的画作中,画册里大量的艺术家手稿也在向我们证明这一点。这既是一种出于专业本身的习惯,也体现着帝格朗尚本身的绘画观念。这次展出的新作画的都非常薄,在大量使用松节油稀释油彩后,淡淡的色彩薄薄一层挂在几乎本色的帆布画布上,油画颜料间像水彩一样相互渗染。形与线条是如此的轻盈与松散,令人联想起中国画所传达的意境。据称,艺术家这些作品,得益于几年前来京时参看千年古景,如紫禁城等而产生的震惊体验。也许这是为什么在这些作品中,人们可以同样看到西方和东方的原因。

“把运动着的世界在我眼里那一瞬间的真实再现出来,是试图建造、以图像去构筑我称之为的“monumental(宏大壮观)”,帝格朗尚的自述听上去像是前摄影时代,画家面对壮烈易逝自然物所发出的感叹。而他强调的是艺术家的个人经验“我不是在保存什么,而是试图再次建造。”—这里区分了摄影术与绘画;也许在“再现真实”层面,摄影术永久地取代了绘画在人类社会史上的功能性;然而绘画在呈现“面对真实时的个人体验”层面,则仍有无法被替代的空间。在这个层面,架上绘画永远不会死亡。我们总能从帝格朗尚这类的画作中,读出其个人所要传达的信息,即便这些信息未能以哲学方式逻辑生长,即便其宁愿无名目的称为“无题”。 刘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