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对题

WAZA,《社会青年》,2011年,录像,117分33秒

WAZA横跨摄影、录像、装置的多媒体新作《社会青年》分三个空间层层深入:观众首先会注意到走廊上小海报般一字排开的摄影作品;随后是犹如1980年代的录像厅的漆黑展映室;而隐约从隔壁传来《祝你一路顺风》的离情歌声,引诱着他们继续向前摸索,进入遍布装置的洁白耀眼的最后一个展厅。

能在展厅内耐心欣赏完一部90余分钟长片的观众凤毛麟角:“录像厅”里节奏缓慢的影像让观众觉得自己要像观赏其他许多“影像艺术”那样,劳神地猜测眼前的人物在干些什么,因而对其缺乏兴趣。然而,观众如能抵制住耳间萦绕的塞壬般诱人的歌声步入下一个展厅,坚持看完展映室中循环播放的影片《社会青年》,大多会问:这是“影像艺术”还是部电影?即便主人公们的身份来历缺乏交代,《社会青年》还是保留了很多的叙事线索。而包括WAZA成员在内的非职业演员们笨拙的表演技巧,及情节中的漫长等待、莫名暴力、苦闷情绪,再加上面目模糊的角色和纪录片式的拍摄方法,更使得它看上去像一部以武汉为背景的新现实主义电影。

按照WAZA成员胡戈的说法,WAZA之所以把如此一部不太像“当代艺术”的“非类型片”放入美术馆,是企图能够借此“忘记主体性”:影片是某个未知主体的活动背景—影片中无端出现的喘气声消解了画面中主角的存在感,以暗示镜头构图以外被隐藏的、缺乏胆量出现在众人面前却正在监视影片主角们的主体。诸如此类值得注意的声效处理细节(声音与画面脱节、背景音突然消失等)都提醒着观众们(他们跟刚才提到的“主体”视角相同)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存有如此的可能性:不知不觉间,自己的主体性被某个难以察觉的其他主体替代了。

这样的焦虑普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青年”的概念从单纯的“失业青年”转变为对现实失望透顶的青年流浪者—他们由于社会的所有制多元化而不断碰壁,并在此过程中觉察到了他们无力主宰自己的生活。面对这种窘状,WAZA和合作的社会青年们把一部“电影”放进展厅,这种与当代艺术体系审美趣味相悖的举动,似乎是在用一种“文不对题”的行为提示自己微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