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进行中的二三事

梁美萍,《好挂住芬达》,2012年,油麻地砵兰街文明里休憩处现场

五月中的香港,闷热加上不时的大雨,大家都为了艺博会的再次到来忙晕了头。备受各方期待的M+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也在这个黄金档期中推出了它的首个大型公共展览计划“M+进行:油麻地”。

虽然近年艺术或文化在香港的抬头速度看似神速,但其实展览的空间在很多时候都还是一种奢侈的幻想。当“寸土寸金”这句话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理所当然,而距离M+大楼的落成又还有一段日子的时候,“M+进行:油麻地”在策划的本质上对空间都抱持了一份模糊性、游击性、浮动性与临时性,一种在这些大前提底下所延伸出来的逆向操作模式。

这种在都会中以打游击的方式出现的当代艺术展示型态当然不是头一遭,很多人更可能会觉得是见怪不怪的小事一桩。可是有很多在其他地方的必然,到了香港却完全是两码子事。因为这次其实有蛮多的精力都投放在和各政府部门的你来我往与妥协中,所以如果我们从那些死板的法例和场地上的约束等角度(或问题)出发去看这个展览,那它的发生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突破。

余力为,《FANTOMAS》,2012年,油麻地砵兰街仁俊大厦装置现场

我甚至认为我们在公共和私人空间的运用与定位上是打破了香港艺术圈和大众之间的某些界线。包括像是梁美萍以广东话命名的霓虹广告招牌装置“好挂住芬达”,它不单单占据了一个长期有大量老人和小孩聚集的公园的一角,同时也以灯厢和录像的形式渗入了公园旁一个私人资源回收站的摆设中。电影人余力为的影像装置将一个不显眼又破旧的二楼办公室,以惊悚片场的感觉为蓝图重新呈现出来。一块平常只能看却不能进入的空地短暂地成为了曾建华的数位影像投射装置的家。连同其他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它们都跨越了本地观众对空间的认知,更进一步凸显了我们这次在策划上的模糊性和浮动性等特质。

“M+进行:油麻地”的主旨是希望将艺术和博物馆的理念带入社区。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正在往“社区艺术”这个概念和方向靠近?我个人觉得这次的结果应该已经很明确地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在很多层面上它其实更接近一个小型“双年展”的模式和态度。展览整体上的成功与否在一时之间可能很难有所判断,它今后的重要性也有待观察,但不管怎样,它的开幕已经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中文放弃了“移动”(mobile)这个字眼,改以“进行”为名,也就是希望能够带出一些比较动态的联想和某种连续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