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可能的历史交汇: 艾未未、谢德庆、蛙王郭孟浩、黄马鼎在纽约

展览现场,2012年 香港Para/Site艺术空间

如果有什么地方适合发生艺术传奇,纽约算是一个。“太平天国”展示的是四个来自不同背景的华人艺术家,在1980年代的纽约所从事的艺术创作。展览标题来自其中一名艺术家黄马鼎的一幅画作,考虑到四个艺术家的华人背景(艾未未/北京、谢德庆/台湾、蛙王郭孟浩/香港、黄马鼎/旧金山)以及这四个字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指的事件,展览很容易走向东西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方向,或者是对美国梦的书写,要不就是艺术家个案的比较研究—但策展人成功地跳脱了这些窠臼。

正如展览副标题“可能的历史交汇”所揭示的,策展人醉心构筑的,是四位个体艺术家在同一时空时而交错又迥然不同的立体轨迹。Para/Site狭小的展览场地,被很有节奏地分割成橱窗、入口、主空间和后室四个部分,四个艺术家的作品不是分别而是混合在一起地安排在战场里的不同位置,在空间上形成了四名艺术家彼此交错互为背景的相互关系。不怎么好用的展览导录也加强了这种交错的网状关系—同一张场地平面图在四个艺术家的部分出现四次,每次仅标注其中一名艺术家的作品信息,观者若有能力在自己心中将四张平面图叠加,才能真正在全局层面上了解展览设计以及作品分布。

于是,在展览空间里,参观者一会儿在蛙王郭孟浩的纪实摄影里看到艾未未在纽约组织的现场表演,一会儿在艾未未的照片里看到正在进行《一年行为表演》的谢德庆,一会儿又在电影《秋天的童话》(1988年,张婉婷导演,周润发、钟楚红、陈百强主演)的片段里,看到东百老汇唐人街墙头的郭氏“青蛙”涂鸦(黄马鼎曾是纽约街头艺术最大收藏者的额外知识,会在此时制造出一个看展览的“超链接”,在你的脑海里生成两位艺术家的“相遇”)。那时那地发生在四名艺术家之间的各种(可能)的“相遇”,经过此时此地观众的“遭遇”而再度被揭示,有点像电路板上的一个个跳线—电路早已设计好了摆在那里,只等人拨弄跳线即可接通电流。

当然,构建起一个艺术人际关系的迷宫,并不能成就一个优秀的展览,实际上,确切地构建起身处这个迷宫的体验,才是策展中的高明所在。四个艺术家的作品本身已经是很多内容,丰富的文献资料又延伸了展览的阅读空间。与此同时,由于四人的作品都包含大量黑白照片,更令整个展览具有额外的文献感,或者说索引性。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在2012年的香港举办的这个关于19 8 0年代纽约的展览,只有现已回到香港定居的蛙王一人到场参加。黄马鼎已经于1999年死于艾滋引发的并发症,谢德庆自从去了纽约就一直留在那里,艾未未目前常居北京草场地。

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