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交错的迷宫 —— 第二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

文 / 赵梦莎

黑特·史德耶尔,《流动资金公司》,2014年 高清视频截图,单频道,30分15秒
黑特·史德耶尔,《流动资金公司》,2014年
高清视频截图,单频道,30分15秒

第二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影舞之眼·视域之外”,于2 014年12月6日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开展。相关活动时间跨度将近一年,四场论坛也从北京、香港、台北再回到深圳,得到多家机构、空间和学者们的参与配合。主办方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在第二届双年展选择了董冰峰,包括台湾策展人郑慧华组成的团队担纲策划。与上届不同的是,第一届独立动画双年展以独立动画的定义和10年历史梳理为线索,展开宏观全面的动画发展和现状,着重影像本身的叙事表演;第二届双年展主题“影舞之眼·视域之外”,从题目中提出一个影像和动画交错的视界,以理论性作为轴向的组织方式,将展览分为主题展和剧场两部分呈现,在空间规划上考虑到影像的展示特性。

第二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平面图
第二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平面图

主题展作为本届双年展的核心部分,在布展空间方式为观看设定了明确的动线,同时空间也被临时展墙分隔出迷宫式迂回的格局。行走过程中经常需要深入到某一件作品的独立空间,再原路折返才能继续观展,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观众在视频作品前停留观看的时间。刘韡的9屏影像装置《彩色》(2013)作为展览的开篇,意图首先展开对真实视域的疑问—屏幕中拍摄自城中村街头的日常影像和高纯度的荧光色块不断切换,彼此干扰,彩色的霓虹灯管则在空间上分割着影像的次序,单纯强调在空间中的观看而非影像本身。近年来工作以剧场为主的廉·肯特里奇在其影像装置《长笛课》(2 0 0 3)中,用屏幕模拟黑板上的手绘,以其惯用的手法将胶片拍摄的纸上素描用动画形态呈现,这部改编自经典戏剧《魔笛》所绘制的图像素材呈现了歌剧作品中视觉的准备过程。黑特·史德耶尔在主题展被设计为拳台或海浪的蓝色海绵平台与投影屏幕组合的影像装置几乎占据了整个空间,录像《流动资金公司》(2014)从拳击格斗现场和从现实/网络,Tumblr.中冲浪的gif图像到蒙面的播报员主持天气预报的片段,水的流动性映射资本现实,与互联网时代的浪潮卷起的泡沫被出人意料揉捏在一起。

刘韡,《彩色》,2013 年,9屏影像装置
刘韡,《彩色》,2013 年,9屏影像装置

哈伦·法罗基的三屏投影《工人离开工厂》(1995)、《眼/机器》(2001)和《眼/机器2》(2002)则被安排在了展览的最后一部分。然而空间的出口与展览的入口相邻,观众同样可以选择从这一部分开始,逆向观看全篇。似乎策展人有意将观众的视角拉回到电影史的开端,在这位纪录片导演的影像论文中的反思艺术和工业化掩盖的劳动,以此回应当下中国的现实中对于影像生产的理解。

本届双年展规避了首届“独立动画”对于对动画在当代艺术中的属性界定的诟病,首先将字面上的动画定义扩大为“动态影像”,意图以此打开学科性话题的边界。而通过参展作品的选择上也能够注意到,基于动态影像的研究也涵盖了电影及其衍生出来的多种艺术形态,回到对媒介自身的思考。袁广鸣用3 0 0张照片合成了西门町无人街头令人联想起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摄影中对于空间的逼真的描述,是摄影从人眼和机器视野的复合视角下对城市身份的审视。冯梦波的影像装置《皮里春秋》来源于这种带有手感成像方式的兴趣,开幕式上,他与计洲合作完成的幻灯片秀则是现代光影的影与皮;周啸虎泥塑停格动画《党同伐异》以视频雕塑的形态呈现,在展厅之中和刘韡的装置发出了最大的音量。而高重黎用幻灯机播放的电影《人肉的滋味》,将电影中的声音图像化约为16分钟静态的电影简报,用幻灯片轮播制造出的蒙太奇调动了视觉之外更为心理化的体验。

展览现场,哈伦·法罗基作品的三屏投影装置
展览现场,哈伦·法罗基作品的三屏投影装置

影院部分作为与主题展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空间规划上也考虑到影像的展示特性。开幕次日,放映单元分别启用了主展厅与A3两个空间。放映厅典型的黑盒子空间内,拥有导演与艺术家双重身份的朱迪·麦克在作品播放的同时加入了即兴的人声表演,为观看增加了新的维度。而A 3 放映厅中,丛锋长达两个小时的纪录片《地表1》与周滔的两部影像作品,以及朱加偶然重拾画笔尝试的动画小品都彼此呈现出极为不同的视觉实践方向。似乎可以看到,双年展试图建立起电影史和艺术史彼此的历史语境的交叉—从1920年代的先锋电影、德国1920-30年代先锋动画、60年代至今的电脑动画,从16毫米实验电影到数字录像、人造影像、网络视频、无人称的机器视觉,浅浮着一条影像自身的脉络。作为艺术史中的影像艺术和电影史的实验影像,这一条首尾相接的蛇,则在历史的吞食与生成中不断建构出其无限循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