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作为实践的三种方式

刘窗,《爱情故事之七(局部)》, 2006-2014年, 旧书, 尺寸可变
郑波,Awallproject.net

郑波:打开的抽屉


艺术家郑波以网站Awallproject.net持续搜集、整理、记录下 一些公共艺术项目,目前已上传了6个来自大陆、香港和台湾的项 目。这个线上的档案库,除了对自己的研究和创作进行启发,线 下最实际的功能就是用于展开课堂教学和讨论。

它在设计上,特意通过模拟一个真实的展墙和依靠左右拉 动实现信息的可视化阅读。郑波希望以更接近时间轴的方式来 叙述这些项目,改变通常网页或者文献馆碎片化的查阅方式;另 外,在这面“墙”上“悬挂”的,并不只有作品,而包括媒体报道、 专业评论、考察随笔、创作手稿以及其他创作中产生的东西,这 些在空间展出中会有明显主次之分的材料,在这样一个网络的 空间里,就被拉平到相同的重要程度,这无疑是还原了项目艺术 里,作品和材料本身就难以界定的模糊感。更重要的是,当所有 的材料放在一个平台,而不是深藏在文献馆一个个抽屉里的时 候,有利于阅读者更宏观和更系统地审视这些艺术实践。

刘窗,《爱情故事之七(局部)》, 2006-2014年, 旧书, 尺寸可变
刘窗,《爱情故事之七(局部)》, 2006-2014年, 旧书, 尺寸可变

刘窗:只在低处的情感


刘窗尝试像对待考古资料一样去分析流行文化中的时代造 物。艺术家主观地对资料进行分类研究,这其中并不遵循科学标准,而是对博物馆陈列方式的借用。在创作过程中,大量的工作是对收集资料的扫描和归档。在《爱情故事》(2014年)中,刘窗选取了1990年至2010年言情小说这一写作形式作为观察对 象,这些来自台湾、香港的出版物大都写于80年代和90年代,在广东东莞这个打工者聚集的城市形成了租书这一产业——它将 租书店变成了一个低版本的、临时性的网络,形成了别样的情 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开始。到了2010年左右,又因为智能手 机的普及而衰亡,成为了时代更迭的产物。

在项目的介绍中,艺术家理性分析了言情小说的发展简史和对应消费群体的转移,这些或私密或无意义的匿名字句仅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公开场所——在租赁小说、公共厕所、废弃房间 中留下痕迹。言情小说作为通俗的、不严肃的文学创作形式,拥 有了群体广泛的读者。刘窗将这种看似隐藏于“低处”的情感转 化为可见的、公开的形态。在展览的现场,书像在旧书摊上一样 被整齐罗列,在纯白空间又如同一部分历史证物;在被摊开的扉 页里,可以看到人在空白处加注的笔迹,艺术家又在墙面上用不 同颜色笔迹将文字或涂鸦誊写、放大。档案组成了一个实在的 样本,在展厅中成为了不被注意的历史现场。

张玥,《白色全书》, 2014年, 旧书, 精装书籍
张玥,《白色全书》, 2014年, 旧书, 精装书籍

张玥:无用的时间


在《张玥的白色全书》中,艺术家以现有的潘通色彩系统为 基础,凭借肉眼总结出了8136种白色。在这些白色条目的分类描 述中,样本来源于感性体验的捕捉和实在的新闻媒体图像。尽 管大多样本是从艺术家个人经验,甚至是在特定情况下获得的, 然而这份依靠人体脑力形成的档案显然也是依靠对机器数据分 析而累积起来的经验和标准化体系的挑战。通常,对档案的比 较、甄别、管理,都过分依赖学科性知识,而在《银鲑00001号》 (2013年)中,艺术家以档案作为作品的起点,通过对档案形式 的摹写,让这条虚构的银鲑在科学的假设下存在,并存活于未 来某一天的公海之中。 张玥在他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始终可以看到在同一题材上 有针对性的重复工作。这种身体力行的参与建立在时间的主动 消耗和管理中。对于艺术家而言,档案的创造、建立和整理,也 成为了消磨和度过时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