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利

展览现场,2011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从张恩利最早较为系统性地描绘静物算起,至今已有十年。新世纪的头十载浪潮汹涌,张恩利的画始终波澜不惊。当越来越多的画家渴望以社会目光力透画布时,张恩利却屡屡在作品里展示生活平庸无奇的一面。他一直在用克制、冷静的笔触叙事,热衷于平凡的旧物,如水桶、烟缸、卷纸、地板、床……包括时间将它们消磨与损耗留下的气息。看上去,他对这些东西的描绘仿佛漫不经心,鲜有浓墨重彩,少见流行的修辞,亦难以观念释之。然而,正是这种理所当然的自然之力,隐藏玄机,让人印象深刻。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的张恩利个展,是他自2008年以来在国内的首次新作展。其间,张恩利于2010年初在伦敦Hauser & Wirth画廊的个展成为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至少是一次激励。也是在这个展览上,一幅名为《天空》的树景第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绿荫蔽日,一小块天空从画面当中透出微光。此次展出的十二幅《天空》朴素静谧,冗长又详尽入微。画中有春夏秋冬,有落日晨曦,有阴晴冷暖。它们是张恩利收纳其生活经验与客观存在的容器,同时也是他一如既往地“隐藏非常态因素”的载体。
张恩利在画面中保留了他惯用的网格,用以区隔画面,破除因使用照片作为素材而带来的精确性,并削减绘画的视觉深度。一些污渍与痕迹依稀可见,而树叶与天空之间总有微妙的变化,无论是颜色还是光影,乃至树叶的疏密。树叶被一笔笔画就,层层覆盖。它们各具姿态,散布在背景(天空)之上,似无根系,然有所依附;它们围聚起来,组成一个视觉的漩涡,被卷入遥远的时空中。在此,树叶被抽象为一种必须反复描绘的符号体系,它们不再只是可见之物,而是成为画家精确控制其绘画语言的关键所在。绘画的书写性在张恩利这里并非体现为笔意的恣情飞扬,却是落笔时来回地测量、斟酌与校正。
值得注意的是,在“天空”系列中,张恩利绘画中的“东西”被引向更广阔的空间环境,其观察的视角也从内部转向外部,从俯视、平视转为仰视。这样的转变无疑增强了其描绘对象的力量感,令观众产生物象虽遥远,却又极其迫近的视觉感受,在近景的树与远景的天空之间来回进出,心理上的沉浸体验随着眼睛穿越树叶抵达天空的过程而逐步深入。另一方面,这种渐进的层次关系与树叶的交错遮蔽,为画面结构制造出恰当的距离和障碍,从而又不断促使观众回到其现实的位置中来,质疑眼前的一切。
张恩利擅长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场景中制造紧张与不稳定感,犹如不动声色地拍摄一部悬疑默片。即便是他在展览中用绘画的方式再造的工作室,也不忘在墙上“还原”挂画的痕迹。“探索心灵秘密的人能够看到不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心理病理学家却看到了根本不能表达的事物。他就像宗教法庭的法官审判异教徒那样乐得心花怒放。”援引毛姆的话用以表述看张恩利画作时的感受,尽管张恩利并不认为其作品有所隐喻,但观众总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和理解它们。从那些简单、平静、稀薄的图像中深入进去,真假虚实的分野会在一种执著的观看与窥探间显出端倪。 吴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