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与关怀的练习

“去中心化的关怀社会长什么样?”是关怀家互助网络(ReUnion Network reunionnetwork.org)发起人殷艾雯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其一方面通过想象去中心化的网络来反问技术设计,另一方面也在全球老龄化社会的趋势下去构思替代性的关怀方案。曾经的互联网和近几年的区块链技术都向我们展示过一个去中心化的乌托邦愿景,但在实际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并未真正触及消除等级、平权的核心——技术在权力与资本的驱动下,1%的人仍一直掌握着主动权。

浮萍定海(社区集资),2021年,剧场游戏:流体愈学。摄影:潘燕楠

我们可以从劳动人口的结构变化中看到技术对99%的人造成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灵活就业”人口持续上涨。随着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他们从传统服务业走出来,涌入技术带来的新就业缺口。与此同时,媒体也在散播AI完全替代人类工作的焦虑,而实际上对幽灵工作的研究证明,由计算机与人力之间的差距形成的“自动化最后一英里路”是不太可能通过技术解决的,反而是人类的能动性与创造力一直在弥补技术的缺失。关怀劳动的重要性也恰恰体现在这里:即使医疗行业也在研究并尝试应用AI技术,但关怀劳动的一线工作者,如医生、护士、家政工等群体所付出的个体技能和情感劳动仍不可能被替代。

浮萍定海(玩家状态卡),2021年,剧场游戏:流体愈学。摄影:潘燕楠

重新看到关怀劳动中的情感基础和劳动价值成为想象去中心化关怀社会的基础。关怀家系统同时引入以区块链为技术依托的代币系统,两个“个人券”在一段互助关系中结成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互助币”,以此规避照护劳动被贬值的可能性,并推动一对一互助关系的建立。在这一系统中,区块链仅作为当下最合适的一种技术被应用,当真实的去中心化关系被建立,技术便可以退场。在欧洲完成基础的理论和方法调研后,在真实的社会试验发生之前,殷艾雯来到上海定海桥互助社驻地,在和社会学者赵蒙旸,教育、社群工作者赵伊人的经验碰撞中催生了浮萍定海剧场游戏。

定海桥附近剧烈的城市更新,2021年。摄影:赵伊人

浮萍定海以关怀家的方法论为基础,融合了剧场表演、实演角色扮演游戏(Live Action Role-Playing Game,简称LARP)和引导工作坊等要素,以2022年后的未来20-30年间为背景,每场由八到十位玩家、五到八位NPC(非玩家角色)和两三位社会观察员组成。以现实社会的职业结构为基础,浮萍定海共设角色卡牌三十五种,玩家需要根据自己抽到的社会角色卡进行演绎,以个人券和互助币为媒介,与社群中的人建立不同关系。虽然游戏中有灵活或固定的设置去引导玩家,但在很多选择上其实是开放的,例如角色性别、性向,应对社会事件和个人事件的方式,跨越阶级、职业、年龄限制的人际关系等。在现实参照与社会想象的拉扯过程中,玩家收获更多的是一种跳出自己现实的社会关系,尝试与更多元的人群建立关怀社群的体验和思考。

浮萍定海(社区币),2021年,剧场游戏:流体愈学。摄影:潘燕楠

在阶层固化、互相疏离的社会环境中,以剧场为媒介去想象关怀社会无疑是一种挑战。相比于作为方法论和设计模型的关怀家互助网络,需要与大量玩家互动的浮萍定海更依赖本土的社会观察和社群运营经验,因此赵蒙旸对社会劳动群体的研究和赵伊人长期参与定海桥互助社共治计划的协作、教育和社群组织经验都在游戏设计与落地过程中有重要贡献。定海桥互助社原本是扎根于上海市定海路一座三层民居的互助社群,于2018年开始社员共治计划,由社员分享房租、共同议事来维持空间和社群的运营。关心社员个体的需求和发展,社群共同成长,与社区、城市空间发展多元的联系是定海桥互助社与其他自组织空间的不同之处,也是关怀家互助网络得以在此继续延伸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定海桥与定海大桥的字影交叠,2021年。摄影:赵伊人

如何在游戏中让NPC首先以某种社会角色和玩家建立关系,进而引导初次见面的玩家之间以自己的角色背景为基础展开想象和连接,这些创造性的时刻无不依赖于日常互助经验的积累。在我分别以玩家和NPC角色亲历的三场游戏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成熟的NPC如何通过表演、提问和交流去打破社会现实对玩家想象角色带来的束缚,以及NPC自身如何在游戏观察中不断更新自己对于关系的思考。游戏结束之后,如何适度地延续玩家和NPC社群的关系,发展更多的创作和讨论,也需要一种关系共识来支撑。

浮萍定海在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1年。摄影:潘燕楠

目前浮萍定海已经发展出自己的NPC剧团,成员大多是从事不同行业的老玩家,各自抱着不同兴趣自发地参与其中。在定期的剧团聚会中,大家共同讨论游戏体验、一起改进游戏、发展更多的创作方向等,这个过程本身也在推动社群成长以及浮萍定海游戏的去中心化。由NPC剧团发起的《关怀家周报》承载了社群的知识生产,编辑团队通过整理发布“玩家来稿”、“居民报告”、“主创谈”梳理游戏经验,同时译介照护理论作为讨论的参照。顺应游戏发展与玩家反馈,开放给更多玩家的“个人成长工作坊”也在近期开展。在游戏之外,现实的连结与互助练习才是想象关怀社会的基础。

浮萍定海(抽取事件),2021年,剧场游戏:流体愈学。摄影:潘燕楠

互助与关怀其实是每个自组织与社群都需要面对的迫切课题,尤其在结构性的压力和焦虑下,仅仅凭着抽象的信念已经很难让我们真实地连结在一起。如果重新思考友谊,不难发现其本身便包含了关照个体需求、共情、日常相处等这些一度因概念化而变得陌生的特质。长期为不同社群提供法律援助的学者、活动家迪恩·斯派德(Dean Spade)在《互助》(Mutual Aid)一书中总结了美国历史上的运动经验以及疫情和全球政治带来的新困境,提出对个体成员的关照、内部互助才是能够帮助社群在经历内外部危机后长久维持下去的核心。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定海路的居民在近期迫于城市更新不得不面临拆迁时,定海桥互助社社群并未受到过多的冲击和影响,朋友们如往常一样上桥吹风聊天。一夜过后,互助与关怀的友谊未变,社群的连结与活力也未变。

*本文受益于与浮萍定海主创殷艾雯、赵伊人和赵蒙旸的多次交流

参考

[1]西达尔内·苏里(2020),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上海人民出版社
[2] Spade, Dean.  (2020). Mutual aid: Building solidarity during this crisis (and the next). Verso Books
郭芸是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的副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