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河:暗游


“郑明河:暗游”展览现场
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2022年
图片致谢上海外滩美术馆

郑明河的电影可谓是一种浪漫的矛盾体。

她的新作品《中华何如?》以福建的客家土楼为起点,在一段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声中,视线由远及近地进入到土楼内部,随即便是一系列长镜头的“拼贴”,观众得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土楼内部的结构及居民的生活痕迹。这样的观察基本上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即拍摄者在某个位置上站立不动,然后通过摄像机的变焦功能,让视野上下左右移动,将远方的细节强行拉到面前,细致而缓慢地对之加以凝视。这也就让这样的视线带上双重性——拍摄者所处的位置确保身体上的客观性,但镜头的移动则实现了一种视线上的主观性,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浪漫化的观看方式。


郑明河,《中华何如?》影像截图,2022年
彩色有声单频道录像,135分钟
上海外滩美术馆委任创作
图片致谢艺术家

尽管在整部影片中,郑明河运用了各种手段,如多角度镜头剪辑、突如其来的跳跃和伸缩,以及如大门一般地开合,来掩盖这样的镜头语言,力求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不适、不安的感受,消解观众的主体性,但是上述那种贯穿影片始终的视线却仍然成为视觉上的核心基调。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搅乱观众观感的镜头语言,与其说是郑明河所谓的“反思式写作形式”,不如说是为了掩盖自身矛盾性而刻意为之的手段。


郑明河,《生活是圆的》影像截图,1985年
彩色有声单频道录像,135分钟
图片致谢艺术家

郑明河在《中华何如?》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独特视线并非这部电影独有,而是与《重组》、《生活是圆的》以及《第四维度》等多部电影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是一种悖论式的视线,与其说是观察,不如说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深情抚摸。在她的镜头之中,极力保持的客观与忍不住的浪漫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那么,当我们借由她的镜头去观看非洲或亚洲那些儿童的天真浪漫那些土著人的生活方式、日本的传统仪式以及中国的传统建筑的时候,也许就能体会到某种奇怪的“对他者的凝视”——一种既有情感上的认同,又居高临下的凝视。


郑明河,《生活是圆的》影像截图,1985年
彩色有声单频道录像,135分钟
图片致谢艺术家

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的郑明河个展《暗游》中,《第四维度》与《生活是圆的》这两部影片被设置在三楼的展厅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部影片有着共同的核心元素——非日常性。虽然郑明河在两部影片中加入了一些其他元素,如日本的轨道交通系统、一些日常生活的场景,或者西非地区人们的家庭生活与劳作等,但是关于节日仪式、戏剧表演、宗教活动等非日常性元素如潮水一般汹涌澎湃地冲击着观众的视觉感官,让那些其他元素几乎就成为了毫无意义的点缀。

在郑明河的那种双重性的视线推动下,节日、宗教仪式和戏剧表演也全都发生异化。视线中那种原地不动的客观性非常顽固地将她隔离在具体的生活之外,令她无法真正深入到现场之中。这样的凝视或许可以美其名日为“考察”,然而客观性所造成的距离感却傲慢地让这些非日常性元素从更为深厚宽广的文化母体中抽离出来,与真实的生活脱节,成为了一种符合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文化标本。


郑明河,《生活是圆的》影像截图,1985年
彩色有声单频道录像,135分钟
图片致谢艺术家

与此同时,视线中那种深情的、抚摸式的凝视,则将大量的细节从已然断裂的文化标本中剥离出来,再度引发语境上的断裂,使之成为一个个可供欣赏的审美元素。这样的视线中充满了带有后殖民主义理论色彩的东方文化想象,不论是日本或西非的节日仪式、戏剧表演、宗教活动,还是中国的传统建筑、山水画与戏剧,仿佛成为了需要无比宝贵的、唯一能够对抗西方文化入侵的重要武器。可是,由于这些传统文化在她的影片中是一种与真实日常生活完全脱节的存在,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一般,仅仅只是一种供人消费的、肤浅的文化表象,在那些极具民族特征的音乐的渲染下,反而带上了浓重的异国情调,给人一种国家旅游宣传片的味道。

当然,还有影片中那如同呓语一般的旁白。“穿过牌坊门,体验日本的内在,只是为了更了解日本的外在。牌坊门,从精神上摆脱世俗。”“灵魂在永恒的运动中。”“具有节奏和循环的生命就是舞蹈,舞蹈就是生命。”“我身体的隐藏记忆,要比我脑海中的想法更强烈,传统,就像更深层的皮肤,在大显身手。”……这样的旁白与她的影像一样,始终无法落实在具体的生活之中,包括她填充在《中华何如?》中那些访谈独白,都更像是一种话语上的奇观,不但没能如她自己所言“这种并非直言其是的表达反而更加充分”,反而让这些话语沦为无根之木,既无法将观众引向切实的生活,也很难激发起观众的想象。


郑明河,《第四维度》影像截图,2001年
彩色有声单频道录像,87分钟
图片致谢艺术家

至于郑明河为何对东方世界的传统文化如此着迷,答案或许能够从她的另一部作品《夜途》中得窥一斑。影片中,郑明河非常典型地表现了两位在西方受到欺压或蔑视的东方人如何沿着现代性的铁路回归自身的传统文化,寻找“母亲”,并目睹“母亲”被西方的现代性所扼杀,最终无奈地再次回归现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下东方的真实状况是被忽视和抹杀的。那么,重新找回并拯救东方的传统文化就成为了唯一的路径。这毋宁说是为后殖民主义理论量身定制的一种正确的幻象。


郑明河,《夜途》影像截图,2004年
彩色有声单频道录像,98分钟
图片致谢艺术家

在“暗游”的开幕对谈中,郑明河强调:“对我来说,电影首先是一种身体的体验。”“无论你身上有什么包袱有任何关于这个地区的既定知识、或是你先前做过的研究,只要拍摄开始,你就要将这些东西抛开,以一种一无所知的状态去进入,这也是我所说的’走进黑暗之中‘的一部分。”倘若将她的这段话语与电影中那种静止的保持距离的身体性相对照的话,或许就能进一步感受到语言与经验在她作品中的断裂。也许郑明河的艺术世界就像外滩美术馆五楼展厅里的布展结构一般,是一个被充满诗意的理论话语所包围的艺术世界。那些打印在透明塑料膜上的话语如同一堵坚固而隐形的城池,将她的艺术与生活、与身体经验隔离开来,而她投注在那些话语上的诗意却让她产生了一种生活的幻觉。

林叶,艺评人、译者,主要从事视觉文化的研究与摄影理论翻译工作,有多本译著。